红楼梦到底是谁写的?谁也不知道,书上说是曹雪芹。我从来就没有信过。如果曹雪芹姓曹,那么鲁迅就姓鲁!可惜鲁迅是周树人的笔名,鲁迅本姓周。本来只是想写几篇小文,说说自己读红楼梦以来的疑惑,没想到要回答这些疑惑,还真是个大工程。不得已,上网查找了不少资料。对红楼梦一书为明朝遗老所著的观点,有好多民间高手做了很好的解答。其中包括红楼梦作者的疑问,不乏高见。以下予以转述。
红楼一梦笑笑生:曹雪芹姓曹,鲁迅姓鲁朱家人,原本是曹家子孙。
古帝颛顼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五子名安,大禹赐曹姓。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封安的后裔曹挟在邾(今天山东省邹城市一带),建立邾国,附庸于鲁国。邾国又作邹国,亦称邾娄,有今山东费县、邹城、滕州、济宁金乡等县地市,建都于邾(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公元前614年邾文公迁都于绎(今山东邹城东南纪王城)。到了战国中叶为楚所灭,邾国贵族以国为氏,就是邾氏,后邾国君主支庶子孙又去邑为朱姓。
如果红楼梦是部“悼明之亡,揭清之失”的作品,那么曹雪芹的名字大有深意。明王朝国姓为朱,作者不便明写,曹就是朱,曹雪芹,就是朱雪芹,谐音朱血尽,预示着朱明王朝的血流尽了,明王朝灭亡了。隐晦的告诉读者,这是一部写明朝灭亡的书。
兰国沧海客
《红楼梦》从传出之日起,作者是谁似乎就是一个迷,这是由这部作品的性质以及满清严酷的文字狱时代背景所决定的,作者写书都写得草蛇灰线、隐隐藏藏,各种障眼机括,又怎么会轻易地告诉天下他是谁?而且长期以来,也没人关注作者是谁,就像只在乎鸡蛋好不好吃,谁会关心下蛋的母鸡是哪个?古代的小说作品,不署名或者取个笔名的多了去了,正儿八经地标上自己真姓大名的反倒少之又少,一部《红楼梦》没有标注作者,人们也觉得没什么稀奇。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一个叫胡适的年轻人,偶得一残缺不全的抄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他命名为甲戌本),从中挖掘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并进一步考证说,这个曹雪芹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从那时起,关于作者问题已经争论至今。
胡适的这个结论本并不能服人,首先他的老师蔡元培就不认可,让他从历史上找到“曹雪芹”这个人再说。当然翻遍各种史料,还有老曹家的家谱,都找不到“曹雪芹”这个人,只能从满清贵族明义、敦诚敦敏的诗文里勉强找到几条“芹溪”、“芹圃”的记录,聊作证据。但吊诡的是,1949年后,红学界将胡适的这个考证当作了定论,并且还当做基本的文学常识写进了教科书,诸多红学家还为这个“曹雪芹”著述立传,建故居,搞文化节,搞诞辰多少年祭,甚至还拍了电视剧!弄到现在,连国家领导人出去都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这万一不是,玩笑就开大了啊。
其实质疑胡适考证的声音一直层出不穷。曹学界内部就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曹寅的另一个孙子曹天佑才是曹雪芹,有人认为曹雪芹是曹寅的儿子,有人干脆认为,曹寅就是作者。但都没有跳出“曹家沟”,这些人其实都是被胡适带进沟里去的。
当然更多的人认为,曹雪芹根本不姓曹!更不可能是曹家人!证据多了去了,只说一点:作者写红楼梦写得那么小心,生怕干涉朝廷遭遇文祸,怎么可能还堂而皇之地在书中透露自己的真姓大名?就像有人说的那样:如果曹雪芹姓曹,那鲁迅就姓鲁!
如果“曹雪芹”不是曹家人,那又是谁?这个答案就五花八门了。但总体可以分为两派:一是满清贵族派,一是明朝遗老派。
第一派始终认为《红楼梦》是满清贵族文人写的,无非是隐写自己的家事以及影射清宫廷之事。
比较有代表性的,认为作者是清朝才子纳兰性德(容若),其父是大学士纳兰明珠。最大的证据就是连乾隆皇帝也认为《红楼梦》是写明珠家之事。
第一派观点中,我本人最感兴趣的是关于作者是纳兰容若的观点,并不是说我认可这个说法,而是从这个说法可以推论出“曹学”的荒唐。
纳兰容若是大清第一才子,第一词人,汉文学修养非常高,当时清初的汉文人名士很多都是他的老师或朋友,比如徐文元、徐乾学、朱彝尊、严绳孙、陆贞观、陈维崧、姜宸英等,他对这些汉人文人极为尊重和真诚,代表了满汉文化交流繁荣的最好时期。以他的才学修养和在汉人文化圈的影响,他是完全具备写作《红楼梦》的能力及条件的。所以认为他是作者,也是有几分道理的。据说和珅发现并保护了《红楼梦》,还将其敬献给乾隆帝。乾隆看了说“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这句话的具体出处以及说话时间我还未查证到,但此话也引起了红学家极大关注。 如果此事为证,就彻底推翻了曹学说的“红楼梦写于乾隆年间、是写曹家事”的观点。要知道纳兰容若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就英年早逝。乾隆认为红楼梦是写明珠家事,那就意味着《红楼梦》是写于康熙年间。
第二派的答案就多了,主要是来自民间红学爱好者的发掘研究,与主流红学观点截然对立。第二派观点也有共同点,**认为都是明朝遗老文人所作,写作时间是在康熙年间。 **
土默热认为作者是写《长生殿》的洪升,理由也是相当充足,都形成了自己的“洪学”了。
王巧林认为“曹雪芹”是顾景星,并顺便否定了胡适考证的《西游记》作者吴承恩说。
瓜田老农认为作者是明末四大公子之一的冒辟疆(冒襄)。
也有人认为是另一位公子方以智!
去年有人在天涯发帖说作者是张岱!今年又有人发帖说是傅青主!说不定哪天又会蹦出什么别的说法。
但最受关注的最被民间红学界认可的,还是吴梅村作者说。
因为在2008年突然爆出了一本《吴氏石头记批删本》(藏家最初定为癸酉本,现基本上都称作吴本)。这个本子不但明确地写明了作者是吴梅村,而且还多出了其他任何抄本所没有的后28回,与通行本的后40回截然不同。这等于彻底解开了红楼梦的谜团,红迷们再也没有了“红楼梦未完”的遗憾了。
吴雪松根据吴本以及各个抄本的批语进而推断出:“吴梅村写了《风月宝鉴》的底本,但在其逝世20年后,在徐乾学与韩菼的组织下,由严绳孙主笔润色,参与本书集体创作、批注的人物分别为:严绳孙笔名曹雪芹,韩菼笔名脂砚斋,秦松龄笔名畸笏叟,吴绮用号绮园,书中吴玉峰就是徐乾学,孔梅溪就是徐可先,序中‘棠村’也是徐乾学化名。”
这个观点得到了很多吴本拥趸的认可,当然有人认为东鲁孔梅溪应该是孔尚任,而不是徐可先。
虽然吴本的真假还有很多争论,但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基本是明朝遗老文人这一点,越来越得到认可。明白了这一点,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重要了。同时这么一部巨著,原作底本、批阅、增删、润色、批注、抄录、传播,肯定是一个团队,是经过了多人多年的努力的结果,又岂是“曹雪芹”一人批删十载所能成就的?“曹雪芹”是重要的润色者,但未必是第一作者,各版本的批语就多次提到这一点。不能因为雪芹、芹溪、芹圃在批语中出现的次数多,就简单地认为作者就是“曹雪芹”。在批阅润色班子中,脂砚斋和曹雪芹是骨干力量,或者说是主笔人,这在畸笏叟的那条批语中可见端倪:“……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靖本批语)
总之,说“曹雪芹”不是作者,是指他不是第一作者;说他是作者,那是说他是最主要的批阅增删者,后人看到的《红楼梦》,他起码是作者之一,或者说是合著者之一吧。但这个“曹雪芹”,肯定不是胡适说的曹家的曹雪芹。
如果你信奉的是曹学(以胡适为代表的认为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子孙),那就从与曹家相关的、乾隆年间的人物里去寻找。 如果你认为作者应该是明朝遗民,那就从明末清初的文人中寻找。 如果你相信吴氏石头记,认为吴梅村就是第一作者,那批书人的范围就更小了,很可能就是吴梅村的朋友、学生等。
如果你认可前面的解读,那你应该倾向草根红学的说法,红楼梦的作者、批删者及其批语者应该是明末清初的汉族文人,很可能主要都是江南文人。而到乾隆年间时,一则距离甲申国难(1644年)将近一百年,经历过那场民族劫难的文人早已不在,后来人没有那么强烈的创作动机。加之乾隆年间文字狱时最严酷的,不具备诞生红楼梦这样反清悼明的禁书的条件。具体的理由证据,可以列出几十条来,早有高人反复论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
既然圈定了“明末清初的汉族文人”这个范围,那就相对好找了。前面我们也说了,民间红学家吴雪松考证认为:
《红楼梦》一书,原著乃明末清初文坛领袖吴梅村,20年后,在徐乾学与韩菼的组织下,由严绳孙主笔润色,参与本书集体创作、批注的人物分别为:
严绳孙笔名曹雪芹,
韩菼笔名脂砚斋,
秦松龄笔名畸笏叟,
吴绮用号绮园,
书中吴玉峰就是徐乾学,
孔梅溪就是徐可先,
序中“棠村”也是徐乾学化名,唯有“棠村”证据不足,尚存疑待考。
对此,吴雪松先生有一篇很详尽的博文阐述,就转载过来,信还是不信,各位看官自己定夺。
(不想看的看官请直接略过)
吴雪松聚焦红楼梦讲座之一
从明朝跨越过来的一大批江浙文人,他们是进入清朝以后,表明趋于对清朝的归顺,但骨子里厌恶和鄙视一个落后的文化民族,尤其被一个落后民族统治下,更加厌恶和抵触,他们业余生活,游山玩水,吟诗作画,从不谈及政治,久之,他们突然发现,在内心世界,他们的是共同的朋友,因此现有吴梅村徐乾学的圈子里,自发形成一个社团,并命名为慎交社,社员包括顾贞观严绳孙尤侗等人,后又在吴梅村发起下,与浙江朱彝尊的社团合并,形成跨十个郡县的大社,他们经常的聚会,或畅饮,或长歌,操琴舞墨,吃喝嫖赌,玩文字游戏是他们最大的乐趣,虽然没有人愤青一般骂政辱朝,但诗词游戏中,都互相传递着自己的心语,彼此明白之后会意一笑,这些生活在社会各个阶层的文人,交换着身边趣闻奇事,为一部伟大作品积蓄着素材
吴梅村
吴梅村(16091672)顺治10年(1653)在再三敦逼下入都为官,顺治十四年(1657),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从16531672年间隐居生活,正是作者目睹南明灭亡,最后创作《石头记》时间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
这个地方我们看到蒙古本夹批:这是真像,非幻像也。(靖本也有类似眉批:作者自己形容。)
吴梅村号大云道人, 吴梅村遗嘱死殓僧袍,一僧一道合起来才是作者形容,作者必是僧道一身之人, “一僧一道”也就是“亦僧亦道”。也即一个人。这样靖本说是作者形容以及蒙本说是“真像”就完全贯通了,那这人正是吴梅村。
吴梅村(吴伟业)曾做过清人国子监祭酒。崇祯十到十七年间(1637~1644),吴伟业仕途之上春風得意,踌躇满志,而这一切与崇祯帝对他的殊遇是密切相关的,他从内心感激崇祯帝。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先生里居,闻信,号痛欲自缢,为家人所觉。朱太淑人抱持泣曰:‘儿死,其如老人何?’乃已”(顾师轼《梅村先生年谱》)。出于对明王朝的依恋,特别是对崇祯帝的感恩心理,吴伟业在其编撰的《绥寇纪略》中,极力诋毁、攻击李自成、张献忠起义。顺治二年(1645),南京福王政府召拜吴伟业为少詹事,居官仅两月,因与马士英、阮大铖等权臣不合,谢官归里。对清朝政权,吴伟业开始采取的是消极的不合作的态度,在明亡以后长达十年的时间内,一直屏居乡里,保持名节。
顺治十年(1653),“诏举遗佚,荐郯交上”,有司再三敦逼,吴伟业控辞再四,二亲流涕相求,不得已乃应诏入都,授秘书院侍讲,寻升国子监祭酒。
顺治十四年(1657),吴伟业借口身体有病,辞官请假归里。对这段历史,吴伟业内心深感耻辱,晚年以仕清为“误尽平生”之憾事。《都门识小录》载:“昔吴梅村宫詹,尝于席上观伶人演《烂柯山》(即《买臣休妻》),某伶于科白时,大声对梅村曰:‘姓朱的有甚亏负于你?’梅村为之面赤。”
他的好友侯方域(朝宗)在顺治九年(1652)贻书相约,终隐林泉,杜门不通。后侯方域去世,吴伟业在《怀古兼吊侯朝宗诗》中万分悲痛地自责:“死生总负侯赢诺,欲滴椒浆泪满尊。”
康熙十年(1671)夏季,江南酷热,吴伟业“旧疾大作,痰声如锯,胸动若杵”(《致冒辟疆书》),他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便留下遗言:“吾一生遭际万事忧危,无一刻不历艰险,无一境不尝艰辛,实为天下大苦人。吾死后,敛以僧装,葬吾于邓尉灵岩相近,墓前立一圆石,日:‘诗人吴梅村之墓’。”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四日,一代大诗人吴伟业病逝,葬于苏州元墓山之北。
由此看来,吴伟业晚年深为自己仕清失节而痛悔,他不愿别人以入清官职“祭酒”相称,而自许为普普通通一“诗人”。《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伟业”条认为:“《清史列传》列(吴伟业)入‘贰臣传’中,殊属不当。”他与钱谦益的失节降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后人“苦被人呼吴祭酒,自题圆石作诗人”的评议可谓甚得伟业之心
徐乾学
徐乾学(1631~1694)号玉峰先生,苏州昆山人,吴是苏州的意思,徐乾学自幼聪明,顺治七年(1650)与吴梅村、尤侗、朱彝尊等在十郡大社。顺治十一年(1654)进入太学。康熙九年(1670)徐乾学参加殿试,御赐一甲第三名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
徐乾学是顺治十六年状元徐元文、康熙十二年探花徐秉义的大哥。人们称徐氏三兄弟为“昆山三徐”。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名言传世的爱国学者顾炎武是他们的舅父,石头记润色集团核心组织者,《红楼梦》正式命名人。
各种巧合的灵感
具备中国最高文化的这个集团,他们在诗词造诣登峰造极,因此熟悉上自诗经下至元明的各种诗词曲赋,都是书破万卷鸿儒,他们共同的灵感与发现那就是,很多诗词歌赋或者故事,在特定语言环境具有排斥现实,怀念故国的意味,其实就是今天,愤青们也会这样编排“淡出江湖,好好学习”,是一样道理,发现一喉二歌的妙处和用法很解气,例如用风代替清,用月代替明,就能找到很多辞赋、故事来宣泄,用金代表清,用玉代表明就能在自己的文字游戏中宣泄不满和表达忠贞思想,引伸,颜色红可以代表明,绿(含青)可以代表清,这样基本可以隐藏两个朝代的东西就几乎浮出水面,让作品形成奠定了代码基础
构造背景
作为一代文豪和文化领袖,吴梅村根据身边所见所闻,巧妙地把人物给物化,把物品给人化,也就是事物人格化,人物物格化以后,发现恰好能利用经典诗词典故和身边事件形成一套没有政治字样的故事而又能记载历史,这样极大刺激了他创作兴趣与欲望,晚年草草编制了《风月宝鉴》故事,但力不从心,不能重头梳理和加工,乃托集团保管与与润色。
接管舵主的徐乾学,也就受命于我们嘱托,离开碌碌的官场,尝试润色与疏通,但总不如意,后经吴梅村学生严绳孙润色后,拍案叫绝,乃撺掇韩菼来到身边作为自己最得力助手,往来与严绳孙之间,初稿完成,严绳孙试图讲作品命名《金陵十二钗》遭到了徐乾学否定,并定本《红楼梦》,不料是年病逝,所以,所有审稿和定稿都由韩菼定夺,化名脂砚斋誊抄着严绳孙的作品,严绳孙化名曹雪芹,增删润色作品,手稿自然涂涂改改,字迹潦草,韩菼一笔一划地誊抄,在这过程,遇到刺激灵感或者严绳孙过于隐蔽的润色地方,就顺手小字批注,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夹批,夹批可以用都是脂砚斋的批语来下判断!批书参与人仍然是这个集体的一帮文豪,畸笏叟、绮园等分别是秦松龄和吴绮,这些人的批语,只能是誊抄本传出后的批注,所以形成的是在页眉和侧批。
严绳孙
严绳孙辛巳(康熙四十年 1701)除夕夜至壬午(康熙四十一年 1702)正月去世。朱彝尊《曝书亭集》《承德郎日讲官起居注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编修严君墓志铭》云:“严君逝于壬午正月”。
据铁庄陆楣《铁庄文集》《云川阁集序》,可知"辛巳(康熙四十年1701)春,严中允藕渔先生语余曰,杜子紫纶尝请序其诗,病未能也。子幸成吾志。余未有以应。后杜子认诗试,行在供奉内廷,既而擢甲科预馆选,与都下名流更唱迭和,其诗日工且富,而中允遂不复见矣"。辛巳春(1701),严中允藕渔先生身体已经不好,陆楣又写道:"中允仲子人溶命余序遗集。余亟称雅人深致。今复申其说从序杜子之诗。夫世未有不远俗而能上追古人名一家者也"。也就是说严中允藕渔先生曾有遗嘱交待陆楣为自己的《合刻秋水集》作序及为梁汾顾贞观的门生、藕渔先生的老友杜诏《云川阁集》作序,严君去世,享年八十岁。
韩菼
韩菼(1637年-1704年),字元少,别号慕庐,江苏苏州人。著有《江阴城守纪》、《满清入关暴政》等。康熙十八年(1979),韩菼告假回家改葬父母。一去5年实乃借机回避清廷潜心学问。康熙二十六年(1687),韩菼托病,有回乡一住又是8年!这八年(1687丁卯~1695乙亥)正是《石头记》润色和批注的最主要时间!(甲戌再批《石头记》为1694)这八年他全力为严绳孙润色作品做批注与暗示解读,这才是《红楼梦》惊人的成书过程。
当年徐乾学——吴玉峰先生废卷中找出韩菼的作品而一举状元及第,但尊重“三徐”学识的同时,他反对徐乾学(吴玉峰)的恃权纳贿行为,但当徐乾学面临攻击排斥之时,他不想"三徐"其他朋友疏远、躲避、甚至反攻,而是保持密切往来,并为其辨解不应有的罪名。甚至为此愿丢官还乡。其实皆因《石头记》紧密团结在了一起。
吴雪松聚焦红楼梦讲座之二
严绳孙、尤侗、秦松龄都是梅村的学生和朋友。梅村当时是文坛盟主,死后徐乾学(吴玉峰)承担着学社核心。严、尤、秦是其盟下会员。韩菼、徐乾学、尤侗、严绳孙、秦松龄、朱彝尊交往甚密,同曹寅是忘年之交。韩菼官居二品,比秦松龄大19岁,比严绳孙大5岁,同批语中的作者、批者的年龄顺序和身份相一致. “脂砚斋”正是韩菼、“畸笏叟”根据铁安说法则是秦松龄
畸笏叟
秦松龄(1637—1714),江苏无锡人,著有《苍岘山人文集》六卷,诗集五卷,微云词一卷,及毛诗日笺六卷,并行于世。字汉石,又字次椒,号留仙,又号对岩,晚号苍岘山人。
22回庚辰本有条眉批:
【将薛、林作甄玉、贾玉看书,则不失执笔人本旨矣。丁亥夏。畸笏叟】
康熙四十六年丁亥,即1707年夏,秦松龄——畸笏叟已经只有一人还在孤独批书,韩菼——脂砚斋甲申(1704)死去,严绳孙——曹雪芹壬午年死去(1702),杏斋可能是尤侗(1618~1704),证据不足,只作参考。很可能是参与批书或润色人之一。三十多年前的写书人是吴梅村,1672年死去。
通过靖本22回页眉墨批
“前批知者: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今丁亥夏只剩朽物一枚,宁不痛杀”
可以判断,死期接近壬午(1702),又在丁亥(1707)之前,满足1707批书条件,除去秦松龄只有朱彝尊和曹寅,那么死去的必然是尤侗(1704)所以尤侗极有可能就是“杏斋”,但现行抄本中,尚没有发现一条落款杏斋的的。但吴祖本后28回有松斋,立松轩,棠村,畸笏叟落款批语。
关于绮园
吴绮,江苏扬州人(1619~1694) 善词,字园次,号绮园,又号听翁。著作有《林蕙堂集》与严绳、秦松龄交好达四十年之久,曾为严绳孙《秋水集》作序,侧面证明严绳孙润色石头记丰功伟绩。
《红楼梦》第29回:
原来冯紫英家听见贾府在庙里打醮,连忙预备了猪羊香烛茶银之类的东西送礼。凤姐儿听了,忙赶过正楼来,拍手笑道:“嗳呀!我就不防这个。只说咱们娘儿们来闲逛逛,人家只当咱们大摆斋坛的来送礼。都是老太太闹的。这又不得不预备赏封儿。”刚说了,只见冯家的两个管家娘子上楼来了。冯家两个未去,接着赵侍郎也有礼来了。于是接二连三,都听见贾府打醮,女眷都在庙里,凡一应远亲近友,世家相与都来送礼。贾母才后悔起来,说:“又不是什么正经斋事,我们不过闲逛逛,就想不到这礼上,没的惊动了人。”因此虽看了一天戏,至下午便回来了,次日便懒怠去。凤姐又说:“打墙也是动土,已经惊动了人,今儿乐得还去逛逛。”那贾母因昨日张道士提起宝玉说亲的事来,谁知宝玉一日心中不自在,回家来生气,嗔着张道士与他说了亲,口口声声说从今以后不再见张道士了,别人也并不知为什么原故;二则林黛玉昨日回家又中了暑:因此二事,贾母便执意不去了。凤姐见不去,自己带了人去,也不在话下。
【庚辰眉批:“一个心弄成两个心”之句,期望之情殷,每有是事。近见《疑雨诗集》中句云“未形猜妬情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信不诬也。绮园】
《疑雨集》是明末王彦泓诗集,严绳孙为初刻本作序,并云“今《疑雨集》之名籍甚,江左少年传写,家藏一帙,溉其馀渖,便欲名家”。绮园所引原句是“未形猜妒思犹浅,肯露娇嗔爱始真”,“近见”二字足见批书时间正是严绳孙做序出书不久,饱读诗书之人不会很晚才看到这样诗集。可见《石头记》至少和初刻《疑雨集》接近的时代。
几处落款可见是批书人绮园名号而不是园林之名。绮园正是诗集《疑雨集》初刻出版时期的人物,恰恰诗集出版时期人物绮园,是严绳孙是好友吴绮,这样正是严绳孙覆盖范围之内圈,互相印证,足以对乾隆时期曹雪芹予以否定。
庚辰甲戌本的批语,尤其是每批和侧批,都是七八十年后的抄本,抄书或者收藏人,发现其他抄本批语时,抄配在那些地方的,所以是“对清”。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文化,这样的文人心态,酝酿一部反响社会现实的作品是历史的必然。
文人总会用作品展示社会生活,因此我们的文学作品绝不会在这个时间的裂缝中失去记忆,至少《红楼梦》告诉我们,历史,文学没有忘记。
这样,从吴梅村1657年辞官酝酿到1702年严绳孙泪尽而终,历时45年左右时间,一部以骂清悼明为主题的伟大民族主义思想作品诞生了,按照红学家推算红楼梦成书1743年开始写计算,那相差已经80多年,时至今日,竟然被红学家猥琐看做是个人自传和狭隘的家事,并晚于作者吴梅村一个世纪才成书,完全亵渎了这部作品的伟大和悠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