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伤口,法制来缝补

作者: 晓暐 | 来源:发表于2017-08-31 21:56 被阅读19次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法律和道德,之于国民,究竟那个堪为底线?犯罪嫌疑人被法律制裁进入监狱,进行劳动改造,改造什么?改造到什么目标?重新做有德的人就是目标。10年做不了新人的,就判20年,20年还不够冲抵罪责,就无期直至死刑,只有这具肉体和灵魂彻底消失,才足以抵消在人间的罪孽。

    现代法律制度的设计,趋向未必不是道德道德的重塑是法治的终点,法治是道德的极端形态。

    以德治国是春秋乱世儒家积极倡导的,法家兼容。德治法治并不对立。在社会特定阶段,法治的约束力更有利于社会稳定,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末路时,末路的人很容易“穷斯滥”,道德的巨大裂缝必须法治的缝补。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

    几个人问孝,孔子答案字面不同。但我感觉,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内心的真诚!

    1、回答孟懿子:无违于人性善的一面!无违于礼!礼不是虚伪的应酬,而是心的本体!

    2、回答孟武伯:父母特别担心孩子生病受伤,天下至诚之心!

    3、回答子游:养狗养马也是养,为父母买房买车存钱未必心存真敬!

    4、回答子夏:没有柔声婉容,即是不敬!

    一方面,从孝本身来说,4个回答十分贴近人性,贴近春秋社会民情,更贴近当代社会。另一方面,关于孝的问答,置于“为政篇”,不应该是随意编辑的。那么,就是引申的暗喻那4位——已经是高官的朋友、或是即将走入仕途的学生:从政的基本精神和孝得的内涵是一致的!以孝治天下。

    学而篇也曾说:为人孝悌者,很少犯上作乱。仁之本与。

    近几年,耳闻目睹官场不少辛酸。官场经营多年的儿子犯错误了,在囚笼中流泪忏悔:对不起父母养育之恩!有的父母本来虚弱的身体,被凶讯震击后逝去!人之将死,其言也真!为政者在大难临头时不会不提到孝字。政是孝的外延。

    一方父母官,唯其子民的疾而忧,如对父母一样诚敬!家国天下何愁不宁?这是我理解的孔子的精华之一!

    宋朝腐儒以至当今的谬种流传,不利于中华优秀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浸润,学者们有责任以正视听。法治和道德,本无差异,道德在一千年以前,不是当代的理解。执政者,道德的达标,意味着社会的风化,社会乱象的根源在哪里?绝对在于上位之人的道德的败坏。法治的冷酷,是全民为上位道德败坏的集体买单。

    春秋的民生思想,很难讲它的滞后于现代政治生态文明。我们总是自大,自大到无知。

    -END-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的伤口,法制来缝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edo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