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边漫长的季节!借着这部东北悬疑片大火,聊聊我心中的东北特色,话题不好一下摊得太开,先小小的说说东北方言。东北方言特有的修辞方式,语言里天然携带幽默感,一下就把人与人的距离拉进。
东北方言
因为是哈尔滨人,较为接近普通话,口音里有点东北味,不多也不够坚定,混迹东北堆里,往往觉得自己不够纯正。
每每回家,从飞机场出来钻进出租车时,的的确确被司机一张口的家乡话击中,一下对一切就亲切起来。是以故意从东北味开始,唠一会儿嗑就原形毕露,飘出久违的大碴子味。
有时听到土到掉渣的东北话时,却觉着也不是那么受用。而东北小品特有的方言所带来的幽默诙谐,倒是抵消了对方言的土味的刻意贬低与抵触。
东北小品
地道的东北人本山大叔,回应“白云”的那句“我是黑土”,是典型的东北小品特有的土味情话且夹带着粗粝的市井感,东北人的幽默,是沉重的历史背负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困苦中依然敦厚实诚,比琼瑶的风儿沙儿厚重,东北人困守故土,黑土一动不动一生未变守护着的,是东北人的老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33366/2dea1d1dc5ebee1c.jpg)
小沈阳的小品《不差钱》,到底差不差钱的猫腻体现着东北人的好面儿,可笑又可怜。
想起坐火车时买盒饭的情景:热乎盒饭25,爱面的急着尝鲜的掏出钱来,吃完抹抹嘴也不过如此;等待的瞅瞅啥菜,等卖盒饭的兜完一圈转回来,盒饭15喽吆喝声一起,就赶忙放出话来:来一盒!顾面没差钱!
酸菜猪肉血肠,二人转,炕,村长,串门,简单几个东北元素即可合演《德古拉和我》乡村爱情式小品。主创的两个男演员都是东北人,经营大澡堂,讨价还价着澡巾,肥皂……这些东北生活记忆是情怀,是刻在骨子里的基因……是一个又一个东北人身后的所有!
东北集体人格
人这东西,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生长的场所,想法和感觉大约是同地理,温度连动的。
先说说地理特点,哈尔滨,毗邻俄罗斯远东,依托中东铁路,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水路交通枢纽,承载着与苏联最多的出口贸易,有着东方小巴黎的美誉。这一丰厚的历史让老哈尔滨人尊尊乐道,外乡人总觉得东北人都爱吹牛,也难怪,能够吹嘘的是辉煌的过往,无法言说的是现在!
说起哈尔滨的经济衰退,我也难以释怀,每次走在哈儿的大街上,都注意打量房屋建筑对比几年前有没有旧改的新气象,总想从中发掘点复苏的苗头……
再说说温度,哈尔滨冬季漫长,大雪纷飞极具视听感受,富有电影质感的欧式风格建筑的异域情随风飘荡,瘙到了东北人的痒,雪夜,街头,路灯下,几个朋友……不经意就飘出充满文学性的表达,东北人虽粗狂却爱浪漫。
因为冬季漫长,东北人渴望走出去,就不免在性格上整体趋于外向,热情,有时稍微过了一点被称为彪,就是虎了吧唧,傻狍子,哈哈!但东北人大都是热心肠,热血性,往坏了说不过是冲动,遇上真格的一副侠义心肠。东北人不是狂飙暴力,他们恰恰是爱憎分明。正是冲动又侠义的东北特性,才能有漫长的季节中执着于对真实的守候。
也因为冬季漫长,天气寒冷,东北人喜欢热炕头,热壶酒,大伙儿围一圈热火朝天吹吹牛,不伤大雅。这是我从小对冬季的理解,它的漫长要从秋天风吹麦浪囤好一冬的食粮开始,到春季急急地脱下笨重的厚棉裤,穿上花衣裳结束。
一切不过是圆中圈,不断重复,陷入漫长,一直在聊漫长,最后聊聊漫长的季节。
东北电视剧
漫长的季节,是极具东北特性的悬疑片,剧名中的漫长是指,王响陷入失去的那个秋季很久很久,甩不掉的深深悲伤的基调。
影片很有点百年孤独的影子,《百年孤独》开篇,现在,未来,过去,同时出现,循环往复,形成了一种时间的回环,架构了时空感……漫长的季节也已一种全知的视角,涵盖过去,活在当下,别回首,向前看走向未来。
影片讲述的是一个苦难的故事,苦难的基底来自于历史的沉重,工人下岗,企业重组,经济衰退,但影片却以一种温柔的方式去陈述生活的细节质感,这恐怕离不开东北人乐观浪漫的集体主义人格。困苦与乐观,挣扎和勇敢,好面与拮据,矛盾的东西杂糅,而这就是我理解的东北的特性,拧巴哲学。
现实不尽如人意,而身上却留存着理想主义,两相较量下的失衡互相撕扯着,致使找不到合适的位置,一种软趴趴的无力,拧巴内耗后的虚脱困境,人与现状的隐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