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ba3c782e24ce874c.jpg)
这是立体的构画,
描在这里许多样脸
在顺城脚的茶铺里
隐隐起喧腾声一片。
各种的姿势,生活
刻画着不同的方面:
茶座上全坐满了,笑的,
皱眉的,有的抽着旱烟。
老的,慈祥的面纹,
年轻的,灵活的眼睛,
都暂要时间茶杯上
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
一天一整串辛苦,
此刻才赚回小把安静,
夜晚回家,还有远路,
白天,谁有工夫闲看云影?
不都为着真的口渴,
四面窗开着,喝茶,
跷起膝盖的是疲乏,
赤着臂膀好同乡邻闲话。
也为了放下扁担同肩背
向命运喘息,倚着墙,
每晚靠这一碗茶的生趣
幽默估计生的短长……
这是立体的构画,
设色在小生活旁边,
荫凉南瓜棚下茶铺,
热闹照样的又过了一天。
这首诗为林徽因的《昆明即景之茶铺》,读来真的如诗人描绘的那样是一幅立体的构画,“我”不在其中,却把每个人观察的真真的。
说起茶铺,我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成都和重庆,因为看过这方面的综艺节目,它们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温暖的烟火气。而昆明的茶馆在抗战时期也给许多人带来些温暖,一杯茶的时间,享受片刻宁静,让人暂时忘却战争。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fa44c79183e40dee.jpg)
荫凉南瓜棚下的茶铺,茶座满员,热热闹闹地,隐隐起喧腾声一片。“白天,谁有工夫闲看云影?”这让我想起老家庄子里的人们,平时各处的忙活,也不时常聚会的。只是在天光将失,匆忙归家的时分三三两两的聚在某家的打谷场上闲聊几句。
互递几支香烟,吹几句牛皮,讨杯茶喝。你若请他来吃饭,他是绝不会来的,就像是一种冒犯。但那又好像是一种必要的仪式,人们或站着或蹲着或直接坐在某家的柴垛子上,这时他们脸上的表情和诗中描绘的如出一辙。
许多样脸,笑的、皱眉的、阴郁的、“老的,慈祥的面纹,年轻的,灵活的眼睛”,抽着旱烟的,翘着二郎腿的,倚着墙,抹着汗的,形形色色。
同文人志士高谈阔论,同乡邻闲话,那时候茶铺的茶没有高低之分,最能慰藉人心,茶也是人内心苦闷的倾听者、转化者。
尽管茶铺里一片喧闹,“我”以上帝的视角看到的却可以是静止的一帧帧画面,“我”想让它停止在哪里就可以停止在哪里。既然来到茶铺,也不是全都为着口渴,是想享受那片刻的安宁,暂时的卸下那一身疲惫。
所以当那一口茶放到嘴边的时候,“都暂要时间茶杯上停住,不再去扰乱心情”。当一碗茶结束,有的人可能又会心事重重,有的人可能会更加兴奋,有的人叹命运不公,有的人可能正好发了一笔横财,有的人忧国忧民,有的人可能想着接下来要去哪个戏馆子看戏。
这幅画,这一碗茶中的玄机,动与静,静与动,把当时处在极艰苦环境下的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通过茶铺这个窗口刻画的淋漓尽致。
另外,据文献资料《林徽因先生的茶情、茶诗与茶客厅》里说的,这首诗也最能反映她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茶人情怀,因为她本人也极爱喝茶,最喜家乡的茉莉花茶。
![](https://img.haomeiwen.com/i28068117/3f042c647628ac06.jpg)
好吧,插播一条学习动态。“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出自《孟子》,通俗意思就是当君王能够亲爱自己的亲人后,才能够推己及人,才能够对老百姓有仁爱,当老百姓被君王所仁爱之后,他们也会非常自然地去爱惜一切事物,和君王一起去爱惜大自然的万物。
虽然爱有层次之分,但是它们又是密不可分、互相串联的,所以缺少了其中的一个环节之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导致民心与社会的动荡,孟子的道理还真是逻辑严密,实实在在,坚不可摧。
可惜,我目前为止还没有去这种茶铺的亲身体验,若是哪天去了成都和重庆,是不是又会有另一番感想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