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如箭靶 寻靶而行
——关于课程标准总目标品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最显著的一个变化就是核心素养的提出,从总目标到阶段目标,到具体内容,评价标准,无不紧扣核心素养,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出发,构建了素养型的目标体系,落脚点亦在核心素养。
最近将课标仔仔细细通读了一遍,批批画画,边读边想,只觉内涵之深,时而豁然开朗之感,时而又疑惑重重。以核心素养在总目标中的体现深入品读一下。
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由“总目标”和“学段要求”两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总目标”,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通过九年学习最终应该达成的质量标准,属于语文课程的终结目标;第二层次为“学段要求”,即义务教育阶段的四个学段具体应该达成的学业质量水平,属于语文课程的过程目标。终结目标统领和决定过程目标,过程目标支撑和指向终结目标,两个层次的课程目标统一于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根本目的。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定课程目标。”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渐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包括4个方面,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总目标中是如何体现核心素养的呢?
总目标的第1条是“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显然这一条放在首要位置,是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本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从思想道德层面给予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
总目标的第二三条,则重点体现的是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感受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精华”这些无不体现了学习语文就是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学好语文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学好语文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重要要求。
总目标的第四五条,侧重体现的是“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等,是从语文学习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要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从字词等语文基础知识,到语文学习方法,阅读能力,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方面提出要求。很明显这属于语言运用方面的要求。
总目标的第六七条,则是与思维能力紧密相关。“积极观察感知生活,发展联想和想象,激发创造潜能”“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初步掌握比较,分析,概括,推理等思维方法辩证的思考问题”等,这是从思维的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思考推理等思维能力。
总目标的第八九条则是对审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的阐释。“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能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学习发现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等,语文本身就是一门美的艺术。中华文字源远流长,每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美的画。文字构成的文学作品,无论从。语言层面还是思想内涵层面,都是对学生身心的一种美的熏陶。
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如同箭靶一样,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方向和指南。走目标短短9条,全部紧扣核心素养来展开,从不同角度阐释核心素养在语文教学中的落实。心有目标,行有方向。解读总目标,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