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读者看书是囫囵吞枣的,也有很多读者看书是认真的,系统地梳理作者的知识框架,写读书笔记,摘录精华,还画思维导图…好像只有这样,才算看一本书~
我曾经也深陷其中,也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就是花费的时间精力多,给自己很大压力,好像做不到,就没有用心一样…
在读《认知觉醒》这本书,书中的观点,让我觉得轻松很多:
作者在阅读时,只是找到书中的触动点。这个点可能是一个理论、一个案例,甚至是一句话,作者认为只要能真正触动他, 他就觉得这本书超值了。
也就是说,作者只是拾取一块或几块碎片,并不需要全部掌握一本书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
那你觉得这种方法可行吗?
之前,咱们说过扩展新的知识,最佳的区域是舒适区边缘。也只有在舒适区边缘,我们的进步是最快、最大的。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 掌握一本书作者的知识体系和框架,这或许对我们来说就是进入困难区了。
在困难区,我们学得很吃力,掌握的也不好。即使在这个时间里做了笔记,融入不到我们的知识体系里,会很容易忘记,获取的知识留存时间短,终究还是成为不了我们的知识。
所以呢,读书,最科学有效的方法,就是只需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