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秋备
在统编教材的编写体例中,教读课担负着“教会学生阅读”的任务,是落实单元目标的“地基”课型。教材编者给出多种教学资源:预习提示、课下注释、课文插图、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如何开采这些“富矿”,培塑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呢?看肖老师的匠心“转化”:
巧用课文插图。
插图为配合课文的主要人物、情节或景物而制作,是文章的别样表达,帮助读者理解文章。肖老师是利用课文插图的高手,其设计手法灵活多样。在《猫》的教学中,“猜猜看,这是文中第几只猫?”一“图”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文本,默读、勾画摘录,筛选有效信息。“看图辨猫”这一环节,既是有趣的默读训练活动,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做了铺垫。教学《老山界》,肖老师两次利用插图。第一次以课文已有插图做教学抓手,“这幅插图对应文章哪些语段?编者为什么用这些语段的内容去设计插图?”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关键段落,感知老山界的地形地貌,探究红军的长征精神。第二次,在学习完第一幅图后,肖老师借“图”生“图”:“如果让你再为本文配一副插图,你会选择哪个语段画图?”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再次进入文本,精读文章相关语段。两次用“图”教学,由点到面,先扶后放,从学到习,巧妙地突破了教学重点,落实了单元训练目标——学习精读,涵泳品味。
活用“积累拓展”。
《伟大的悲剧》是七下第六单元的教读课文,教学这一课,肖老师先利用“思考探究一”发问:“伟大”在这场悲剧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精神。然后,活用课后的“积累拓展”,让学生品析细节描写。“如果我们能够活下来,我本来想把我的伙伴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事迹讲给大家听。”根据这句话,肖老师设计了一个读写情境,让学生以“我永远难忘这一幕……”为开头讲出其中一个感人的细节。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品读细节描写凸显出的英雄气概,领悟了全知视角叙述的好处,充分感知了传记文体的特征。这一活用可谓精巧至极。
化用“单元提示”。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提出学习要求: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建议用比较的方法阅读。目标的达成路径,教材给出明确的提示: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肖老师根据单元提示教学《紫藤萝瀑布》,品读眼前藤萝的繁盛之后,比较阅读第8段,感知藤萝的盛衰变化,聚焦研读“我在开花”句,读懂了紫藤萝的心灵宣言,读出了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思和感悟,学到了作者“寄意于物,用物写人”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这样,把比较阅读作为学习托物言志的方法和途径,由此沟通起“物”和“志”的关联,落实了单元目标,突破了教学重点。
由上可见,那些精美的教学设计、出彩的课堂活动,多来自教材资源。“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教材就在那里,教学支架就在那里,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反复研读,腾挪调换、取舍整合,让这些教学资源转化为充满生长力的教学抓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