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笼换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做的工作,做得好,皆大欢喜,不满意怨声载道。现在的拆迁工作是越来越完善了,彼此的利益都有顾及,虽不能人人满意,但还算合理合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4492/7381655a69236d9f.jpg)
全国各地都有“钉子户”。有房子在大马路中间,在深坑地基中被挖成了孤岛,被大楼包围,被挖了几米宽的护楼河沟…… 这些都是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的拆迁问题房。不是房东一定要做“钉子户”,而是开发商从来不会设身处地去了解别人的诉求是什么,补偿一刀切的方式多有弊端。有人不差钱,他喜欢自己的房子,喜欢他的地;有些是祖辈几代人传承下来的,是有意义的祖业;有人嫌补偿太少,在同地段根本买不到相同面积的住房,上了楼,出租门面的希望再也没有了,价值从此折损,所以一万个不情愿。…… 个人的所需千差万别,但大多与利益有关。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4492/e7f74e503b0ebf3e.jpg)
这几年城中村改造得比较完善,地产公司依托雄厚的资本及开发信誉,与村里签订开发村地也是赚得满盆满钵。村民分到宽敞明亮的回迁房,从此与脏乱差永远告别了。原来面积大的人家分到几套房,还可用来出租收益,皆大欢喜。新村庄,高楼林立,绿地道路规划有序,设施一应齐整,旧貌换新颜,个个精神。这是城中村整体改造的优势体现,属于成功案例。早年,买地征收盖大楼,这些都是地产商与政府在主导,而他们又委托第三方来施工,造成与房主沟通不够,补贴也常不到位,为完成拆迁任务,强拆野蛮施工常有发生,“钉子户”也迎刃而生。诉求各自利益无可厚非,也不能说“钉子户”就是些不通情理的人,是他们在阻碍施工的进展。历史上就有很多拆迁的成功案例,他们是能容人,永远体贴别人疾苦的有谋之士。
在明朝,有个宰相叫严讷,他足智多谋。有一年,他打算到家乡盖一座学堂。但选址地上有一座旧民房,需要搬迁才能全面施工。那小户人家做买卖,做豆腐卖,还兼卖着烟酒。主持盖房的人找他去商量,愿花多点钱买下那房子。房主却说:“这房子是祖传产业,到我们手里卖掉,会让人耻笑,高价也不卖。”
主持盖房的人无法实施严讷的方案,他去找严讷,告诉他房主的意思。严讷则说:“你先不着急,其它房舍先动工,不要为难别人,工地上的人吃喝需要的他有就找他买,按他开价给钱,不折不扣。” 这事一下就传开了,谁都不知道宰相严讷怎么想的,然后怎么解决这问题,大家议论纷纷。主持盖房的人按严讷交代,开工建设,工地一众人员吃喝所需,他家有的都去那里买。旧民房里一下子就热闹了,每天忙忙碌碌,自己干不过来了,他又雇了工人。随着工地的铺开,做事的人越来越多,旧民房主赚的钱越来越多,他买了存放大米,黄豆等一批大缸器具回家,本来房小屋窄,现在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买卖却异常兴旺。夫妻俩为屋子狭小发起了愁。
他对妻子说:“多亏宰相来盖学堂,让我们赚了这么多钱,他盖学堂也是为家乡服务,我们当初不应该不搬开,让他们来盖房子呀!” 妻子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不会与我们计较的,我们写一张契约,把这旧房献出去吧!” 他俩把商量好的事告诉主持盖房的人,他又上报给了严讷。严讷说:“我们不能白要人家的房子,你到附近找一所与他调换,最好比他的好一些。” 房子很快就找到了,豆腐坊也没几天便搬进了新址,大家都很满意,皆大欢喜。一处为难的拆迁便迎刃而解了。
如果现在的拆迁若能人性化解决问题,我想“钉子户”又有谁愿意来做呢?巧妙的利用曲径通幽,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不伤感情,绝对全无民愤。这互惠互利的手段是值得今人学习借鉴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4492/e976d2844273e55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084492/90d73f8bdc23d3f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