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写了这本书的读书笔记,把整本书做了一个梳理,从而对整本书的脉络了有了更清晰的把握。
整本书的主线是大西洋海底电缆的铺设过程,在这条主线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主人公菲尔德令人敬佩的决心和毅力。
正是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推进了整个工程的前进与成功。
而这种素质,是成功企业家身上所必备的。
菲尔德第四次失败的时候,在日记本里写道:他的内心深处也许埋葬着一个想法:他此生的梦想只是一个狂想了。
即使如菲尔德这么强大的人,内心也会有不安、惶恐的时候。
我们作为普通人,大都是很难设身处地地去体会菲尔德的心情的,在当时很多人眼里看来,他就是在豪赌,如果他没有成功,他最终留下的不过是一个笑柄而已。
人类历史上绝对不缺乏这种我们所知道的或不知道的笑柄,有多少先驱被拍死在了岸上,而后来者,凭借着先驱留下的经验,带着自己的勇气,再加上一些运气,最终成功。
菲尔德在5次电缆铺设的过程中,不能说运气不好,但也不能说运气很差,随着经验的积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功成为一种可以看见的可能。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成功并非偶然的。
在电缆敷设过程中所使用的船、松缆器、电缆等等,还有预防可能事故的一切经验准备,都在得到改进,在这9年的时间里,世界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也促成了电缆的成功敷设。
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但是这个缩影却是自那个年代来最浓烈的缩影,就像如今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浓烈得已经让我们来不及看清。
书中有几个细节处,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首先,人们在海底电缆敷设的严重失败(菲尔德的第三次失败)后,成立了专业的调查委员会,来总结经验教训。
书中有注释提到
在其他技术方面的灾难发生后,人们便经常组织像这样的委员会。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沉没、20世纪50年年代初期第一架商用喷气式客机“德哈维兰彗星”号早期的坠毁,以及1986年“挑战者”号的爆炸,是20世纪三场很出名的大灾难。这种委员会后来被证明是很有力的工具,它不仅能够判定事故的起因,而且能够帮助决策如何在未来改正错误。
这充分说明了人类是如何在失败中走向成功的。
想想我们如今的社会和生活,是如何被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是凝聚了多少人的苦难和心血?
我们会痛心,我们会难过,但是我们也因此更珍惜一切,在失败和痛苦中,继续前行。
其次,是布鲁内尔。
书中用了一定的篇幅来介绍布鲁内尔,我感觉相对于其他人而言,作者对他着墨颇多。
布鲁内尔就是“大东方”号的制造者,而“大东方”号在海底电缆的成功敷设中是功不可没的,除了成功敷设第一条大西洋海底电缆外,“大东方”号之后又成功敷设了数十条海底电缆。
于是她的制作者的功勋自然也显得尤为重要。
布鲁内尔是所有工程技术的大师,从船坞到悬桥、水塔、预制的简易野外医院、隧道、铁路直到船只设计,他是最后一代拥有如此广泛才能的工程师,他也证明了自己在所有这些工程领域都是天才。
布鲁内尔设计波克斯隧道的时候,利用它偶然的地理位置,细致地为隧道精确定制,使得每年4月9日升起的太阳可以照亮整个隧道,而这一天恰好是布鲁内尔的生日。
这样的绝技也揭示了布鲁内尔的缺点:他几乎不会委托他人,凡事都亲力亲为,这样也让自己筋疲力尽。在一次泰晤士隧道的危机时,他曾不简短地连续工作了96小时,而在修建大西部铁路时,他写道:“我不喜欢这样艰苦的工作。我很少有哪天工作少于20小时。”
我想,布鲁内尔几乎把他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他的工作。
布鲁内尔为了建造“大东方”这样划时代的巨舰,以超过忍耐限度的精神工作。她下水时,他才只有51岁,却在这项工程中衰老了很多。
在巨轮开始试航的前一天,布鲁内尔就因中风而倒下,一个星期后,他就离开了人世。
看到这里,我是感到如此地痛心又惋惜,一个如此才华横溢的天才,就此陨落。
短暂的生命,却凝聚了巨大的价值。
他让我觉得既感动又感慨。
那个时代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物,那个时代不缺乏天才。
正如书中还提到过,松缆器制动系统的设计者是当时一位富有的机械爱好者J ·G·阿佩德。
作者做了一小段注释
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中期,那些绅士们都喜欢捣鼓一些本行之外的事情,这在当时是普遍现象,然而今天已经消失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那个时代窥见一些非常有趣的人和事,在那个时代,只要有一点进步和发现,都是令人称奇,又激动人心的。
而在如今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是人们过于现实,也许是发展太快,这样的人和事还来不及被我们所发现,就淹没在了快速汹涌的洪流之中,技术的革新一个又一个被取代。
不管如何,我还是对那个时代产生了一种尤为的钦慕和景仰,那个弥漫着巨大蓬勃生机的时代,是如此令人着迷。
也许,当沉浸在那个时代之后,再重新回到如今的现实中,我会看得更清楚,想得更明白。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迷人之处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