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一个老友缠上了,天天让我帮忙分析利弊。他纠结的事情是工作选择:是继续留在大型三甲医院,还是去一家二甲医院。前者收入高,但身体损耗大,业余时间少;后者工作轻松,可以陪伴家人,但收入比以前少,职业前景也会受影响。
我一向认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家庭是温馨的港湾,如果为了名利和前途而损坏了这些,未免得不偿失,于是,建议他选择后者。不过,这对于一个已从业十年的老医生来说,谈何容易。
于是,我推荐他去读一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因为这本书里有个很特别的医生——亚伯拉罕。他学业优秀、才华出众,被选进医院管理层,前途一片光明。但在一次游轮度假时,他却被亚历山大港深深吸引,最终决定留下来。他在这个新地方当了一个职位低的医生,生活寒酸,但他不后悔,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很幸福。
那位后来接替了他医院位置的“成功者”对此嗤之以鼻,评价“他是一个可怜的家伙,整个人彻底废掉了”,不但工作可怜,而且“娶了个丑陋的希腊老女人,生了六七个邋遢肮脏的兔崽子”。
针对两人的不同境遇,作者毛姆不禁感叹:“难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让你感到舒服的环境里,让你的内心得到安宁就是糟践自己吗?难道成为年入上万英镑的外科医生、取得如花美眷就算是成功吗?”
毛姆似乎一直在追寻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类似的故事和诘问。在《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小说中,男主更是把追寻人生意义这件事做到了极致。
这个叫斯特里克兰德的中产阶级,在40岁时毅然决然地抛妻弃子,遵从灵魂深处的召唤,去追寻自己的绘画理想。哪怕居无定所,哪怕饥寒交迫,哪怕背信弃义,哪怕遭人唾弃,都矢志不渝。最终在麻风病的折磨下,他完成了天堂般的巨幅壁画,毫无遗憾地离开了人世,并在死后成为令人景仰的天才画家。
很多俗人都觉得他是个道德卑劣的渣男,是个穷困潦倒的流浪汉,是个被魔鬼附身的可怜虫。但仔细想想,我们这些连梦想都被磨灭的人,怎能理解一个狂热追梦者的幸福呢?
想想现在的社会,就像一个大牢笼,每个人身在其中,都身不由己。从出生那天开始,就要按规范好的角色定位来约束自己,一路上要做个好孩子,好学生,好员工,好领导,好配偶,好父母,好子女……然后,再开始新一轮的循环。
一个人要想在残酷竞争的俗世里崭露头角,获得“成功”,就必须遵循各种明规则和潜规则,并将自己打造成最适应这些游戏规则的人,而这样的人通常也是最远离初心和本真的人。
如果有谁违拗了世俗的要求,就会成为人群中的异类,其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
因此,我们大部分人都过着按部就班的生活。有人为了赚钱,学着不怎么喜欢的专业,干着不怎么喜欢的工作;有人为了不当剩女,嫁给不怎么喜欢的人,过着不怎么喜欢的日子。
有时候,我们也会觉得乏味无趣,想去追求诗和远方,但生活的压力,总会令人却步,最终停留在眼前的苟且之上。
当然,也有不少人在有限的条件下,勇敢地与世俗进行着抗争。比如,有些大龄女青年在全社会忙逼婚的压力下,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婚姻保持一种不迎合也不抗拒的独立态度。在未嫁时能优雅地享受单身生活,等缘分来了,也能坦然地走进婚姻的围城。不论单身还是结婚,都能忠于自己的内心,不被世俗绑架,也不因此而焦虑不安。
还有些年轻人,像湖南的一对89年的小夫妻,在“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类爆文制造的焦虑情绪中,仍然保持着足够的清醒和冷静,坚持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们在北京顺义乡下种地、画画,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他们不为名利所累,默默地经营着自己的幸福。
还有我的朋友,丁克十年,计划在上面四个老人70岁之前,做好物质储备,并卖掉大城市的房子,提前退休,回家照顾老人,从此开启一段新的生命历程。
我觉得,这些都是明白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能在舍弃了世俗成功的前提下,去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
我一直以为,社会像自然界一样,需要参差多态,需要多姿多彩。如果全社会只有向上攀爬这一种生活方式,每个人都主动或被动地沦为了名利的奴隶,那该是多么单调、荒凉、脆弱的社会生态!
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人活着的第一要义就是让自己幸福。真希望社会越来越开放包容,既鼓励人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也允许人们选择安逸平静的生活。在这里,你有你的争分夺秒,积极上进,我有我的休闲散漫,岁月静好,谁也别羡慕谁,谁也别鄙视谁。只要是遵从内心的呼唤,不纠结,不焦虑,不后悔,那么,每个人都是人生赢家,都能收获自己想要的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