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提笔,已在异国他乡。
上个月月底落地德国杜塞尔多夫机场,辗转20多个小时的飞机后,再转乘一个小时的火车,便到了小城亚琛。
此行目的在于探望在德国念书的男朋友。我们从恋爱伊始,便是异地模式。先是我在重庆工作,而他在香港工作,之后呢他又去了哈尔滨做研究员。去年9月,我去了天津,而他则去了德国,正式开启异国恋。我一直觉得不在一处也挺好的,这样大家可以各忙各的,几个月甚至半年见上一面,感觉还挺新鲜的。
坏处就是......实在是太费钱了,两个人大半的钱都花在了来回的机票上。虽然都还是学生,但年龄都不算小了,实在不好意思开口问家里要钱。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应该都会挺穷的。不过像蒋方舟说的嘛,当个清贫的女学生也挺好的。
很久之前就特别想来欧洲看看,“去欧洲”一度排进了人生必做事情的清单里,所以在办理签证的过程中,好几次因资料太麻烦而不想弄的时候,但在见男票的喜悦以及这片土地自带的吸引力下,就还是乖乖的准备各项证明材料,然后去北京递签,好在后面一切顺利。
我是从成都出发的,直达北京后再前往迪拜附近中转,最后再到杜塞尔多夫。即便一路上特别折腾,但在即将抵达杜塞的飞机上,我还是极其兴奋,视线目及之处都无比契合我心中的欧洲,还未落地,就开始拍起了小视频来。
但和第一次出国的时候比起来,这程度竟又算不得什么了。虽然第一次去的是临近的泰国,但踏上那片国土的时候,还是怔怔了好久。在这里生活的人,丝毫不知道来了一个我,他们还是继续着之前的生活,只有我知道,有一些变化正在发生......
这一次,这种感觉好像淡了许多。
往后的日子里,我可能还会成为很多地方的过客。离开,抵达,再离开......我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始终是—如何过好原先的生活。无论去了哪里,新鲜和有趣,通通都掩盖不住原先便有的疑惑和困顿,况且出去了才发现,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精彩上演,这一切都会逼你,逼着你更加恳切的去面对自己。
不知道是不是抱着这样的过路人心态,还是小城亚琛实在是一个特别容易让人安静下来的城市,在这里的生活很是平淡和宁静。
白天里,几乎听不见人大声喧哗,可以娱乐的项目不多,当地人消遣的主要方式除了周末在家里开PARTY,就是约上三五好友去酒吧喝酒聊天。晚上不到9点,路上就没什么人了,睡觉的时候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这对一点轻微声音都极为敏感的我来说,算得上是福利了。
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里睡觉、做饭、看剧,有时在家里做好饭等男朋友回家,有时乘车去男朋友的学校等他下班,再一起去外面吃中餐。我吃不惯德国菜,并不会为了“入乡随俗”就去改变自己的习惯,这么多年建立起来的习惯,是为了让自己处于最舒服的状态,只是住上一小阵,就没必要勉强自己去适应吧。
偶尔没事的时候,也会一个人跟着地图在大街上转悠。某天下起了雪,我踏雪去了当地赫赫有名的教堂,教堂的玻璃窗很高,五彩斑斓的颜色美得令人心碎,心里像是得到了某种安慰。于是我把图片发给一个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朋友,她回复我,玻璃窗那么高,是通往天堂的......
而后,我一个人在里面坐了很久很久,也放空了很久很久,原来什么都不想,心里无一物的感觉也是极好的。
这其实和我几年前想象中的欧洲游不太一样,但又觉得其实这就是最好的样子了。
因为不太喜欢做攻略,加上也没有必须要去看一看的地方,好几次都是临时起意,便去了某处。去比利时的布鲁日是因为周围有朋友说这是一个“可以让你满足对欧洲所有幻想”的地方,好家伙,谁听了能不心动啊,那就去吧!
去阿姆斯特丹也是如此。当时是在某旅游app上看到一句话,大意是说阿姆斯特丹开放和自由到像是要把地上的一切连根拔起,一下又被触动了,自然是决定去了。看了几个有名的地方,最后决定去看看梵高的画。我算得上是艺术和绘画的门外汉,但梵高这两个字太有吸引力了,实在想去看看这个天才的真迹究竟长哪般模样。
他割耳朵和英年早逝的信息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如雷贯耳,但关于他的其他信息着实了解不多,去之前我想看看关于他的视频和文字。看了一小会,我便决定不继续看了。
一个人的生平固然会对其作品有所影响,但那些信息可能也会对人造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再说,一个东西只要自带美,就算压根不知道所有背景,当你站在它面前时,那种最原始的东西一定会铺面而来,震得人心里发颤。
笃定这一点,便开始了梵高美术馆的参观。
我看画的方式是,看到自己一眼就特别喜欢的,就站在那里看很久很久,看每一笔的笔触力度和走向,看那些颜色的搭配。心里想着,一百多年前的那个男人,在挥洒画笔的时候,究竟是怎样的心情。他又怎会知,那副作品百年后会在哪里流转,又会和怎样的人儿相遇......
不用有什么艺术熏陶,能穿越时间去感受创作者留下的余味,便觉足够。
来德国之前,我还煞有介事的给男朋友说,我不想走马观花的游,最好来个深度版的,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了解这所城市嘛。人啊,还真是容易高估自己。
不做功课自然谈不上深度,我虽对厚重的历史资料说不上讨厌,但也绝对谈不上喜欢,翻了个大概我就失去兴趣了,对建筑物的风格变迁等建筑史方面的兴趣也真的不大。在不懂建筑的基础上,感觉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都大同小异,也挺容易审美疲劳的。
在荷兰皇宫参观的时候,音频讲解里讲到室内建筑布局的时候,便有一种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感觉。可讲到里面怎么办宴会,丘吉尔来了住在哪个房间的时候我就津津有味了。
看来我注定不能成为懂得很多的人了,好在我也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式。我很喜欢漫无目的的在大街小巷到处转悠,喜欢去逛一些很有特色的店,如果能淘到价格不贵又很精美的小物件便会觉得很开心。
我最最喜欢的一件事还是观察人。私以为,一座城市的风格和气质,在居住者们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了。他们的打扮,神情和走路的姿态,都让我着迷。
偶尔,也会和人有一些友好的互动。在阿姆斯特丹等着过马路时,电车上一名穿着大胆的男人吸引了我的目光,于是我忍不住盯着他看,当他觉察到的时候,他微笑着向我示意,我报以微笑。电车开走的时候,我们互相挥手致意。
当地人的家庭装潢,是我另一大兴趣点。每到一个地方,我都很想看一看别人的家是如何布置的。
布鲁日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不仅是这座城市的风情和浓烈的色彩,还有当地人精致的生活态度。我们在小巷里转来转去,也从许多人家的门前经过。几乎每扇门和窗都特别精致,上面或是有精美的图案,或是有鲜艳的色彩,像是花了不少心思。
或许他们比较注重自己的隐私,几乎每家每户都用蕾丝窗帘做了遮挡,但注重审美、热爱生活的态度还是从窗户下的小小陈设流露了出来......
驱车去阿姆斯特丹的前一晚,我们住在附近的一座城市,这样就可以省下一些住宿费以及停车费。旅馆周围是一片很大的住宅区,早上离开去乘火车时候,可以看到很多人家里的生活场景。
我一边走路,一边歪着脖子看,然后在别人发现之前快速的收回目光。
这家的男人在桌上翻看着报纸,那家是对坐着一起用早餐的夫妇,街对面那家的老人好像一个人在家看电视,再往前走,一位老人独自坐在沙发上,窗台上有女人向下眺望着......
总觉得这些琐琐碎碎的东西生动极了,虽然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想些什么,但那些谈话,那些沉默,那些打发时间的手段,不都是不同国度的一幕幕重复吗。
我在朋友圈发了旅行的照片,底下有评论说很羡慕。有人羡慕我去了欧洲,有人羡慕我还在学校。不知何时起,我竟然也成为了别人羡慕的对象。或许别人只是随口一说,又或许校园生活在别人眼里真的十分美好。
不管怎样,这都我有些惶恐,因为我自己也常常羡慕社交平台上的精彩。可这精彩里有几分真,几分假,我其实并不知道。这让我再一次提醒自己,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生活,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能静下心的向前走,就会越走越宽阔的。
希望我们都在向想要的生活走去,希望美好的事物都能美好地终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