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注:分割线内的内容,斜体 是自我的理解。
抽象的学生是什么样的学生呢?
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还会遇到落伍的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
我们不妨打个比喻:让所有刚刚入学的7岁儿童都完成同一种体力劳动,例如去提水,一个孩子提了5桶就精疲力竭了,而另一个孩子却能提来20桶。如果你强迫一个身体虚弱的孩子一定要提够20桶,那么这就会损害他的力气,他到明天就什么也干不成了,说不定还会躺到医院里去。儿童从事脑力劳动所需要的力量,也是像这样各不相同的。一个学生对教材感知、理解、识记的快,在记忆中保持的长久而牢固;而另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进行的就完全不同: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的不久而且不牢固。虽然到后来(这是很常见的事),正是后一个学生在学习上、在智力发展上,比最初学习较好的那个学生取得了大的多的成就。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
那种抽象的学生,我的理解是:教师的想当然,认为我这样讲,我这样教,他就能学会,他就能记住,下次他就能做对的那种学生。这是教师的主观判断,学生是教的主体,而恰恰这种判断忽略的学生,变成的我要教,而不是因学生需要而教。这也是课改将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的原因。我觉得我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态度,态度有了,状态才能到位,状态不对一切白费!
我们为何而教?因学生需要而教!学生需要什么,这是我们重点要考虑的,是需要知识?需要信心?还是需要搭梯?我如何才能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需要多少?这是难题,这是需要攻克的!知道了他们需要什么,自己能不能几年如一日的去给予,以何种方式给予,才能让他们的生命得以绽放?这些都是要一点一点去琢磨的,而不能因怕麻烦而忽略。
也不存在什么对所有学生都一律适用的在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先决条件。
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怎么做才能知道每一个学生掌握到了什么程度,他的思维逻辑是怎样的?
我认为,首先要建立安全场域,让学生敢说,无论他说什么都会从老师或同学那里得到力量,敢于坦白!其次,要给学生机会说,这样就涉及到时间问题,需要教师重新设计课程,把握好精讲和留白,把时间放手给学生。我在上学期的做法是,让他们在练习册上写出自己的收获,困惑或者是感受!遗憾的是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学生坚持下来的很少!
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黑体字部分,写明了备课的重点,而不是“我觉得”这是重点,也不是把自己总结好的规律,技巧,方法直接讲给学生,认为讲了他们就能会了,他们记住就能做对题了!这些东西需要他们自己从自己的思维中长出来,这样才是他们自己的东西,才能在潜意识中应用!我需要做的是如何设计,如何引导让他们长出规律,技巧和方法!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有经验的教师,在一节课上给一个学生布置2、3道甚至4道应用题,而给另一个学生只布置1道。这个学生做的是比较复杂的应用题,而另一个学生做的则是比较简单的。这个学生在完成语言的创造性作业(例如写作文),另一个学生则在学习文艺作品的片断。
在这种做法下,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儿童完成作业而得到评分时,从评分中看见了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学习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和有所发现的欢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心与相互信任相结合。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当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在学习中取得成就,——这一点,形象地说,乃是通往儿童心灵中点燃着“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的那个角落的一条蹊径。教师要爱护这条蹊径和这点火花。
我有一个朋友伊·格·特卡琴柯,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他谈到自己备课的情况时说:“我周密地考虑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做些什么。我给所有的学生都挑选出这样的作业,使他能在作业中取得成就。如果学生没有在掌握知识的道路上前进哪怕是很小的一步,那么这堂课对他来说就是白费了。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
多个班级教学,150多名学生,每一节课都有学生在我的课堂上做无效劳动,我要做的是减少做无效劳动的人数!慢慢来,不焦虑,做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