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英子和郭子仁在哥嫂的帮助下买了一辆三轮车,准备做买卖。
这天,鸭厂里看地磅的孔大爷来家里找英子的公公说话,看到家里买了三轮车。孔大爷问:“你们想干什么买卖?”英子说:“看到村里有几个拉鸭粪的,买卖还行。”孔大爷说:“要不,你俩就收玉米去吧。你们收来攒着,够一大货车就可以送鸭厂里。粮食不差分,差分变黄金。”英子和郭子仁喜出望外,高兴地说着:“谢谢大爷。”孔大爷说:“谢啥,我和你父亲亲如兄弟,你们只要好好干,我就高兴。”
第二天。他们两口子买了磅秤。就开着三轮车去潍城附近的村里收玉米。英子让郭子仁喊收玉米。郭子仁不喊。英子只好试着喊:“收棒槌子了,收棒槌子了。”一边喊一边感觉有些害羞,感觉莫名奇妙。这时一位大哥趴在后窗户上朝英子喊:“棒子多少钱一斤?”英子说:“七角钱一斤。”那人说:“昨天有人给七角二分钱。”英子又说:“看看质量怎么样?好的话,我们也可以给你这个价。”那人说:“你们进来看看吧。”两口子进去看了看,玉米挺好的,金黄灿灿的,就是稍微有点湿。英子说:“水分有点大。要不七角一分钱成买卖。”那人也很爽快,第一份买卖算是成交了。那人又说:“你们吆喝棒槌子,我们这里听不懂。你吆喝棒子才好。”英子和郭子仁谢过这位大哥,继续在村里转悠,英子继续吆喝:“收棒子了,收棒子了。”卖棒子的人很多,有的人不想信他们的磅秤,自己拿自己的磅秤来称。有的大方到袋子也不要了,说不用倒袋子,直接称就是。英子和郭子仁这天收获不小。收了满满一大三轮车。粮食是压称的东西,装车很累,郭子仁倒也卖力。汗出了不少。
第二天,继续去那嘎达收玉米。英子吆喝的口干舌燥,喉咙也不舒服了。就和郭子仁说:““你吆喝吆喝,我歇一歇。”郭子仁怎么也不吆喝。英子气的难受。
一家大门口向西的人家,招呼英子过去,英子看到她家的玉米颜色不好,还有很多烂粒子。就说:“你们再晒晒,我们改天再来收,”郭子仁插话说:“差不多就行。收了吧。”那人说:“还是你男人实在好说话。”把英子气的直冲郭子仁翻白眼。郭子仁装作没看见,倒和卖玉米的一条心。只要是有卖的,来者不拒。这一天,又是收获满满的。回到家里,英子说:“咱们倒倒袋子,看看没倒袋子的玉米咋样?”郭子仁不愿意干了。
英子只好自己一袋一袋的倒出来,里面的玉米有的杂质多一些,有的上半袋是好的,下半袋 是陈货,生了虫子的。有的下半袋很湿的。英子有些担心了。这样的玉米质量能过鸭厂里的关吗?
第三天,英子跟郭子仁说:“咱们不能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水分杂质掌握不了,会折本的。不倒袋子不行。”郭子仁点头答应着。英子的喉咙发炎了,疼的厉害,便在路边的商店买了一个话筒,录了音。虽然听上去怪怪的,英子抱着话筒,笑的前俯后昂。这样又收了三天玉米。算上去能够凑一大货车了。郭子仁雇来了一辆大货车。婆婆,大姑姐,齐上阵。一袋袋装上了车,累了个人昂马翻。大货车底盘很高,装车真的是太难了。
车开到鸭厂里,质检人员拿了一根长长的仪器往车上的口袋里乱插,检测着水分和杂质。虽然是差价是5分钱。但是水分,杂质超标,扣了不少钱。算算账是没亏损,六天下来,赚了二百来块钱。孔大爷说:”万事开头难,没亏损就已经不错了。记得以后一定要把握好质量。”英子谢过孔大爷,和郭子仁回了家。
郭子仁气坏了,两个人加上车,累死累活的一星期,赚了二百块钱,说什么也不干了。英子劝他说:”万事开头难。以后咱好好把握质量,肯定就挣钱了。”怎么也说不动他了,高低不干了。英子也拿他没办法。只好跟他商量着以后拉什么。两口子过日子,也只能商量着来才行,家和万事兴嘛。
这就是英子和郭子仁第一次收玉米的买卖,也是最后一次。尽管此事已过去多年了,英子记忆深刻,很多时候,英子会想,如果当时要是坚持下来,也许就能逐渐赚钱了。
英子分明看到邻村里原先收玉米送鸭厂的那家人发了,自家买了大货车,买了烘干机,坐家里收玉米。很多小商贩去送货。也有自己家去卖的,他们不再只是供鸭厂,还供着许多地方。英子早就明白了,不伦干什么工作只要坚持下去,同样的事情坚持做,干透了干精了,时间长了,你就赢了,像猴子学艺,啥也不会干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