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4日 星期六 雨
今天是周末,下雨呆在家听昨晚与君成悦老师的分享课。这节课讲了两个方面:
读书的重要性和选书的技巧。
一 读书的重要性。
老师列出了一般情况下我们遇到的三个问题并说出自己的看法:
1 没时间,没精力。
老师认为这只是我们给自己找的借口,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
像她自己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还坚持日写三千字,日读百页书。时间对于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一天都是24小时,就看你自己怎么管理。
把读书当成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像吃饭那样养成习惯,比如要求自己没读完规定的页数不能睡觉。
2 看不懂,记不住。
老师认为这是“懒”字在作怪。每天休息时间葛优躺在沙发上涮手机微信,微博当然舒服,可眼看着一个小时,一天,一月就这样过去了,人生不过三万多天而已,多浪费。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句话同样适合那些过着行尸走肉般生活的人。
在如今社会,我们必须拥有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自己所属的行业里立于不败之地,所以要一定治好自己的懒癌。
3 看不下去。
想想看书的好处。三毛曾说: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女人的气质是需要沉淀人生阅历和知识的。而男人的格局也同样如此。
查理·芒格也曾说: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见过哪个智慧的人不是每天都读书,一个都没有,巴菲特和我的阅读量可能会让你惊讶。
读书要有意识有目的的去读,有一个“底层逻辑”概念。就是说,读书要带着我们自己的思考,用书中的概念联系生活,看它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通过读书更换自己头脑中落后的,落伍的概念。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个人最穷的不是没有钱财,而是没有学识。
毛泽东也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书不可一日不读。
二 选书的技巧
我们这里所说的读书是指纯粹的读书,不包括看公众号或者杂志。我们应先宽泛地读,再读精。选高于自己写作水平的书,开始仰望然后攀登,但也不可以太高深,那样会看不懂。
选书比读书更重要,选书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1 要看出版社,每个出版社的专攻不一样。比如:经管类的推荐【中信出版社】,文艺类的有【作家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少儿类的有【21世纪出版社】【海豚出版社】,生活类的有【青岛出版社】,社科类的有【中华书局】等等。
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喜欢的类别去选择。比如【中信出版社】有一本《乔布斯传》很不错;作家出版社出版过韩寒的《三重门》和安妮宝贝的书;三联书店出版的《围城》《我们仨》都不错的。
2 看作者。一般诺贝尔得主或成功的企业家写的都不错。看人物传记主要去学习别人的思想,学习他的精髓。
3 看读者的评价。有的书籍它的文案做得特别好所以卖得多,并不一定是因为文章的质量真正非常好。我们可以用逆向思维去看一下差评在做选择,也可以参考豆瓣的评分。
现在是一个知识付费时代,大家都有严重的知识恐慌,比较急功近利。但是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要跟风去买一些畅销书比如《时间简史》,那些比较深奥,很多时候看不懂。
4 看推荐人。一般媒体推荐的都会夸大其辞,但名人荐书的话就比较实在,书也确实不错。也可以通过百度搜索。
5 别看榜单。有些畅销书榜单的书并不都是特别的好,只是他们的推广做得好,所以卖的多。
6 看平台。我一般选择在亚马逊和当当买书。
最后,建议买整个系列的书,真正的成长是把学到的东西变为己用。在一个知识领域选购五六本作主题阅读是建立自己体系的关键。认真读完后再写这方面的文章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思想也会成熟很多。
从今天开始,希望大家每天都去看书,养成习惯,积累阅读的能力。这样我们的阅读速度会加快,阅读技巧自然也会提高。
【PS:特意百度了一下“底层逻辑”】
底层逻辑是我们思考问题时最先确立的那个核心,如果给它一个系统的准确的定义的话,那应该是:
每一件事物或者问题最原始的出发点与最人性的真实反馈。
围绕着底层逻辑展开思考,会让我们使目标与初心的匹配度更加一致。在此基础上,我们寻找路径,解决方案或者做出选择,确定方向都是思考问题的最本质出发点。
底层逻辑的认知给我们能带来什么?
1,会在判断事物上给出参考导向
2,会在选择行为上给出指导标准
3,会在标签定位上给出本质方向
4,会在问题认知上给出导向纠偏
5,会在自我认知上给出内心本性
6,会在未来路径上给出判断肯定
所以,在整个思维架构当中,我们最先找到的那个点,那个核心就是底层逻辑,从它开始思考,路径导向才是正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