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俗与未来

作者: 老高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8-02-26 20:35 被阅读53次
乡俗与未来

文/老高先生

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来春节,随后,我们又意兴阑珊地送走她。迎来送往中,我们又虚长了一岁。

然而,这短短的春节假期,让我深入体会了乡俗,不禁对未来产生些许的畅想。

1.蒸年糕,蒸的是年吗?

小时候,临近春节,大约是腊月廿五、廿六,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

那时候,我们都要提前两天把糯米浸泡好,第二天去碾压,这样做出来的年糕柔韧丝滑。

当天晚上要将碾压过的糯米浆,已经完全干了,需要用手掰开,然后加等比例的白糖,用力搓。

慢慢地,那一大团的干浆化开了,终于像啫喱一样,好看极了。

第三天,大人又早早起床,把年糕浆倒在特制的涂满菜油的蒸盘里。搬出大煤炉,烧火,放上大铁锅,等水煮沸了,将蒸盘放进铁锅里,开始一天的年糕蒸煮时光。

我们需要时刻关注锅里的水,保证够得着盘底,同时确保炉火足够旺。

那时,一天的时间就这样在加水和换煤中度过。

如今,又有多少家庭在蒸年糕呢?

是的,时代好了,有多少人在盼着一年一度的年糕?在市场上买一个就好了,何必浪费时间呢?

诚然,我们现在蒸年糕,并不是为了吃年糕,只是为了将蒸年糕的传统传递下去。这是我老妈一直在坚持的传统。

廿六那天,一大早,父母早早起床,我又跟着起床了。他们已经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我只是充当打下手的角色。

这两年没有再用煤炉蒸年糕,因为烧煤的人少了,很少人卖煤了。

但是,家里有以前存起来的干柴,二姐买了一个柴炉,满足了老妈的愿望,因为她舍不得那些干柴。

在炉火烧好后,我短暂缺席,将提前泡好的黄豆洗好,放进豆浆机里煮,出去买面包。回来后,豆浆也差不多做好,独自填饱肚子后,接班去了。

看着柴火在炉里跳动着,蒸汽从铁锅里腾腾升起,思绪也飞到遥远的年代去。

那时,物质没有现在丰富,柴火记忆承载的是生活的最初状态,蒸年糕的目的是辞旧迎新,团团圆圆和甜甜蜜蜜,所以要亲自动手做,用行动实现来年的甜蜜美满。

然而,蒸年糕的传统也是将会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我们的记忆中,时代之悲?

2.走亲戚,走的是心吗?

春节期间,不知道有多少人,不是走在走亲戚的路上,或是在家里招待亲戚?

走亲戚,亲友访了一波又一波,也送了一波又一波。一来一往中,有多少人真正记得你?你又真正记得谁?

有时,甚至连喝杯茶的时间都没有,放下拜年礼品,匆匆告别,静待明年再会,这也是走亲戚?

有些亲戚稍微喝杯茶,闲聊几句,噢,你是谁家的孩子啊?都长这么大了?真是岁月催人老啊!谈对象了吗?在哪上班?啥时结婚啊?

有些亲戚通过微信喝电话拜年,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其实,春节拜年走亲戚,走的是什么?为了拜年而拜年?还是为了弘扬春节传统,再次拉进亲戚之间的心理距离?

辛苦一年,等到了春节假期,很多人满怀期待,赶上春节的浪潮,回到阔别一年的家乡。

可是,回到故里的怀抱,心里的惆怅感却逐年增强,因为社会瞬息万变,让人应接不暇?家乡还是小时候的家乡吗?

看着身边的小孩,日夜以手机和平板为最佳伙伴,再也没有曾经的童年趣事:放鞭炮,躲迷藏,荡秋千。他们只知道躲在房间玩游戏,再也没有爽朗笑声和吵闹声。

走亲访友中,多少人时不时地低头看手机,人来了,心却没来?多少人的相聚场合是麻将桌,在自摸和胡了的叫声中,时间一分一秒地消逝了?

又有多少人不再回家乡过年,有些是因为远嫁他乡,有些是举家外迁,有些是身不由己,总之过年不回家的原因应有尽有。

时代变了,我们也要跟着变,只是赶不上变化的节奏。

渐渐地,我们忘了改变的是什么,坚守的又是什么,只知道曾经的欢声笑语,渐行渐远,慢慢淡化在记忆中,带着模糊记忆,继续开启新的旅程。

3.看舞狮,看的是舞吗?

每年的春节,除了放鞭炮,我们有舞狮闹春节的习俗。小时候,看舞狮,基本是往人群里凑热闹,结果人家看的是舞狮,我看的是热闹。

实话实说,只有今年的年初五,我才从头到尾看完一场舞狮。作为一个当地人,活得够失败了吧?

当我看懂时,心里竟然升腾起酸楚感。舞狮是潮汕地区的传统之一,基本是在春节才有。

那些参演的初中生,围成一圈坐在地上,圈内空地上,有两人在操控着狮头和狮尾。

随着一声声的敲锣声和打鼓声,狮子舞起来了,围观的人看得尽兴,舞者更带劲。

随后,单人挥臂打拳,一声声的“呼喝”,展示了力量的健美。

最后,两人一组,打起木棍,一个扑地打圈,一个假趔趄,将舞狮活动推向高潮,在掌声中结束。

看着那些青春洋溢的面孔,我真希望他们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如孔子所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读书的年纪就应该好好念书。

我不知道,为了排练这个演出,花了多长时间和心力,但是我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付出哪有收获?

问题是舞狮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了吗?将其培养成武学?像叶问那个年代,练成真功夫,又有多少小孩子愿意吃苦?

这样蹉跎美好岁月,读书耽误了,又无法走上正确的人生轨道,误的又是谁的人生?错在谁?九年义务教育免费了,然而,养不教,谁之过?

我喜欢看那些成熟的男人在舞狮,有历练有力量,而不是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孩,为了满足好玩的欲望而耽误学业。

突然想起了电影《百鸟朝凤》的剧情,有谁心甘情愿地传承这些习俗?又有谁拥有真功夫,将毕生所学传递给下一代?这功夫是否能够在时代的变迁中幸免于难?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似乎没有答案,只有时间会无情地揭晓答案。

4.想未来,想的是路吗?

《平凡的世界》结尾处,少平终于换掉煤矿的工作服,穿上一身帅气的衣服。回到灯火通明的家乡,家乡的春节可热闹多了。无论经济多么落后,乡亲们总要闹春节,各种乡间节目轮番上演,整个村子洋溢在喜气洋洋的氛围中。

《伪装者》里有一个情景,春节到了,大姐明镜在家守岁。明楼公务缠身,明诚当明楼的秘书,小弟明台远渡香港求学,他们大概都无法回家过年了。在战火纷飞的年岁里,明镜心里空落落的。

然而,伴随一声响亮的鞭炮声,明台出现在她面前,明楼和阿诚也回来了。在寒冷的大上海,一家人度过温暖的春节假期。

畅想未来,我真的不敢想象我们未来的路会通向何处,我们是否再也回不去曾经的家乡?

但愿我们能够在被时代淘汰之前,与时俱进,将优良的传统传承下去,代代相传,这样我们的传统才有未来可言。

对于未来的子孙后代来说,我们是他们的曾经,他们是我们的未来。

这些曾经的传统习俗构成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到他们古来稀时,他们也会向年幼的小孩念叨曾经的故事。

或许,这就是最美的未来吧?

相关文章

  • 乡俗与未来

    文/老高先生 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来春节,随后,我们又意兴阑珊地送走她。迎来送往中,我们又虚长了一岁。 然而,这短短的...

  • 乡俗

    舅舅的儿子结婚定在十一国庆小长假,舅舅早早就安排老公带队开车去女方家迎亲。他们两亲家早就商量好了,因国庆结婚的人多...

  • 乡俗

    秋高气爽,不冷不热,几个街坊在树荫下聊天,邻妹三十了,小姑娘五岁了,正好玩好动,跑前现后,笑声不断。 邻妹怀了,六...

  • 乡俗

    在农村,举行婚礼没有城市里这般繁华,但是依旧无比热闹。 上周天,肯定是个好日子,结婚的人特别多,我也回老家...

  • 乡俗

    前几天,因为不知怎地,想起来快过端午节的事,就问身边的小姐妹说,有没有喝过雄黄酒的事,她好象惊讶地看着我,然后说没...

  • 乡俗

    每一个地域都会有一些具有地方特征的习俗,这种以地域为区分的习俗也被称作是乡俗。我的家乡地处隆尧,即赵郡李氏的祖源地...

  • 乡俗

    乡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乡土文化,它似乎没有什么明文规定,但却被人们赞同拥护、致力奉行,并一辈一辈地传承下来,成为...

  • 乡俗

    人常说“十里乡俗大不同″。我娘家的村和婆家的村,虽然只相隔五里路。但是风俗却很不一样。 婆家是个大村,有500多户...

  • 209 乡俗

    小时候最期待过年,毕竟可能也是因为年纪小,不能理解大人的世界到底会有多少的忙碌和压力。只觉得放假在家潇洒地玩耍,盼...

  • 乡俗婚礼

    过年前一个月,母亲来电对我说:“大妹明年正月初三初四结婚,你得做千娘(家乡话),要穿红衣服。”我听说过乡俗婚礼上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俗与未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fzy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