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以为,自己与大咖的区别,就是不够勤奋,我需要用时间和努力来追赶。
而事实呢,并非如此。我与大咖的区别,在于他们有高效学习法去培养提升自己的能力、思维,使个人在短时间内快速成长。
普通人如何走出困境,掌握高效学习的秘密呢?秋叶大叔这位大咖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分享了这一可复制的学习方法。
在《高效学习七堂课》中,秋叶大叔提出了七种高效学习的主要能力:定位力、框架力、精进力、联机力、复盘力、输出力、迁移力。其中背后又涵盖了36中思维。
一,确定目标,构造体系(定位力和框架力)
“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并不拥挤,因为大部分人都坐在路边想——这条路是否适合自己。”很多人的时间都在选择和怀疑中流逝,立志找到最完美的道路,然后这仅仅是自己逃避的理由,害怕自己做不到,害怕自己做不好。
我们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给自己定一个不达到不放弃的目标。目标的设置需要结合自身现有水平和外界条件,当出于不同的阶段,定位也是不一样的。
与我而言,现阶段的目标是继续学习写作技能和专业技能,利用资源去尽快提升这两个技能并且做出成绩、打造自己的标签。下一阶段是个人的演讲技能和对专业内细化的一个领域的研究。只有清楚了自己的定位,才能避免冤枉路,一点点靠近。
目标确定了,下一步就是构造知识体系,就像写作,主题确定了,就要建立框架,不能想到什么写什么,这样容易浪费时间、逻辑混乱,偏离主题。把握知识整体框架,就能像拼图一样去查缺补漏,主动思考、填充自己的知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之间形成一种关联,这样的知识才是系统的,接近完整的,属于自己的。
构造体系是我的弱项,使得我的学习就如一盘散沙,活生生的“爱因斯坦的司机”,如今确实要跳出这个思维了,让自己不再浮于表面化,毫无抵抗之力。
二,用对方法,成效翻倍(精进力和联机力)
如今学习的人不再少数,但学得出色的人并不多见,这其实的缘由,便是有无刻意练习。
单纯看书学习或者买课学习,很多时候还是为了完成任务和消除焦虑。就和小时候读书一样,动力就是为了应付老师,虽然现在没有老师了,但他依旧在心里。这样的思维习惯我们需要意识到并且淘汰,否则仅仅是为了听话的学习,会让我们重蹈覆辙——学了十几年,没有获得像样的能力。
我们需要化被动为主动,从心里去主动学习,为了目标和需求去选择学习、重复学习、刻意练习。高手的学习,都会有一套专业的练习方法,不是随随便便花点时间就可以了。
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饰战略上的懒惰。
“一万小时理论”中的时间概念也是鉴定在刻意练习之上的,这也是和别人同学一个知识,和别人拉开差距的主要原因。我发现,我们学写作的这一批人中,那些优秀的,进步大的,都具有刻意练习这一特点,而不是像我们,一边学一边扔。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当今是网络时代,利用好这一资源,能大大节省时间,帮助你解决很多问题,必须要拥抱人工智能,才不至于被甩到追赶不上。
三,反思总结,勇往无前(复盘力、输出力、迁移力)
各个牛人都在告诉我们,要多反思。可见,反思是一个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步骤。
反思为何要学习、学到了什么、有没有让自己的知识树更丰盈、哪里还可以更好?
通过反思,我们就不再只是学学就不用管了,而是要认真去复盘、输出、检验,
如何做到有效的复盘反思呢?有以下几个思维:
拆解思维:详细拆解高手的动作,并一项项对比分析自己的差距,对自己的得失进行分析。就如Peter老师的《彻夜反思:我与剽悍一直猫的差距,就在这20点》。
联系思维:深挖不同事物背后的关联,看其实因果还是相关,深度思考,探究本质。就如“丰田提问法”。
换位思维:与别人有交集的复盘,除了自我分析,还要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
复利思维:把学到的技能复用复用再复用,思考未来可以产生的复利模式。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笔记、思维导图、解读文章、对外分享、课程研发等方式来高质量输出,一次次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
只有知识真正属于自己了,才能用起来如鱼得水、应变自如,同时还能引用到其他领域和事物中去。
我们知道没有一件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联系,形成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没有办法在有限的生命中习得所有的知识技能,但我们能够用一套习得的应用模式去处理差异复杂的事物。
学会发现事物之间的共性,就能大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习新知识的速度。
要警惕在舒适区里的学习,更要警惕没有反思总结的学习。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还没有轮到拼智商的时候。以大多数人的学习方式,还没有轮到拼努力的时候。
高效学习的锻炼可能会让人觉得不可靠、浪费时间,但在这个时代,努力的人太多了,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一改传统学校的学习思维模式,高效学习,才能不让努力白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