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倾听“受困”的孩子

倾听“受困”的孩子

作者: 莜静小助手 | 来源:发表于2019-10-07 14:53 被阅读0次

    如何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是我们P.E.T.工作坊上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

    ​​在刚刚结束的《P.E.T.父母效能训练工作坊》上,我们全体尝试使用“积极倾听”,去帮助一个“夹不起面条的孩子”。以下文字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略有修改,已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在此平台分享给大家。

    背景介绍

    提供案例的妈妈这样说道:

    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去餐厅吃饭,有爸爸、姥姥、还有幼儿园的老师;孩子在餐桌上拿筷子吃面条,自己夹了很久都夹不起来,她当时就在那里非常生气,又哭又闹起来,持续了好长时间,怎么哄都哄不好。

    其实她平时有自己的专用筷子,就在她面前的盘子里放着,但她想用餐厅的那双新筷子,一直指着远处说:“那个...那个...那个”;一开始我们不知道她要什么东西,后来才看到她指的是筷子,也给了她,可这双新筷子显然不好用,她吃了半天,也没夹上去。

    对话演练

    如何帮助遇到困难的孩子,是我们P.E.T.工作坊上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这个孩子看起来只是在餐桌上遇到了一个小困难,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情绪呢?她究竟“受困”在哪里?

    对于P.E.T.新手们来说,最好的练习,就是进入模拟场景,开始情境对话。于是讲师邀请大家围坐在一起,分配了角色之后,一场特别的对话就开始了:

    静老师:现在有很多的背景信息在这里,这个场景就慢慢地变得清晰起来。我来准备一下道具,然后开始。(拿来一双筷子,一个小碗)

    孩子(由一位复训学员扮演):啊,怎么夹不了?(生气)

    提供案例的妈妈(以下简称 A妈妈)(打断):她不会这么说,她当时只是用哭来说话。

    静老师:请稍等一下,这里要有一些必要的设置。我们不能从那会儿开始,因为孩子当时情绪很激烈,我们在那个当下能做的事情,是非常有限的,倾听和介入的难度会很大。因为她拒绝我们的帮忙,同时非常需要情绪的释放,语言在那时候是无力的。我们只能把她抱离餐桌,辅以肢体上的回应,然后,陪着。我们现在需要练习倾听,所以要设置的场景是事件结束了之后,老师也走了,其他的大人也不在了,我们来做复盘;我们选择一个相对宽裕的时间来开始,比如在洗澡后,睡觉前;我们可以先询问孩子,看她愿不愿意说。案例妈妈可以先来。

    A妈妈:你刚刚是不是感觉到非常的生气呀?你跟妈妈和老师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妈妈看你哭的那么伤心和难过,你是不是像菲菲一样很生气了?是不是因为去夹那个面条夹不到,所以对自己很生气呢?

    孩子:嗯。

    A妈妈:没关系,那个筷子我们现在还用得不是那么好,我们可以慢慢学,慢慢用。

    静老师:好,我们现在可以观察一下孩子的表情(此时孩子低着头,噘着嘴,不再说话了),所以,从哪句话开始,孩子开始不想听了?这个是叫“绊脚石”里的哪个?

    大家:安慰。

    静老师(对大家):我们好习惯去安慰孩子,但这并不是她要的,前面那句“你好生气”是关于“她”的感受,所以得到了她的回应;后面的这句安慰则是妈妈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倾听的时候,不跳出来说自己的观点,这个是重要的。我们再试一次。(邀请A妈妈再来)

    A妈妈:在那一下,你是感觉到很烦躁吗?

    孩子:  嗯,这感觉说不上来。

    静老师:好,有的时候我们的倾听会卡壳,不知道怎么往下接。我们一定要记得这是她的主场。我们可以等她,把空间足足的留给她;我们可以保持适度地沉默,或是回应一个简单的“嗯”,表示我们仍然在陪伴。我们还可以再次静心感受她的情绪,再调整倾听的方向。那我来接试试看哦,看孩子会不会有想说的。

    静老师:对哦,妈妈当时看你哭的那么厉害,一定是生气的不得了。

    孩子:是啊,我忍不住都生气了。

    静老师(紧紧跟随):其实自己也很想忍,但是好难忍啊。

    孩子:嗯!

    孩子:我都哭了。

    静老师:就哭了。

    孩子:嗯,我就是夹不到。

    静老师(对大家):这个时候她想要开始说了,无论她说车轱辘话都没关系,因为她的情感足够强烈的时候,她就会重复。我们只要跟着她重复就好了。

    孩子:我就是夹不到,我试了几次都夹不到,我现在还想哭了。

    B妈妈:如果是这样的情况,我可能会抱着他说,没关系,我抱抱你。

    静老师:你可以试着抱她,没关系,看看她是否需要(以对方的感受为基准实施行为)。

    B妈妈:那你想要下一次我们再来尝试一下吗?

    孩子:下一次,下一次再说吧。

    B妈妈:我看到你想要做好,但是没有做好,所以生气了,你很懊恼。

    孩子:我刚才说了我就很生气,就不开心;

    B妈妈:那我们可不可以做一些开心的事情?

    静老师(点评):妈妈开始着急了。

    孩子:我现在不想做。

    B妈妈(及时调整):好吧,那我陪陪你,等你想做的时候我们在一起做。

    静老师(点评):妈妈好想让孩子做点什么,走出这个情绪。

    B妈妈:是啊,我当时就很想让她赶快走出这个情绪来,但是如果她不想做的话,我也就陪着她一起了。

    静老师:嗯,妈妈的这种着急很常见,那我们来看看实际发生了什么。你们俩其实呈现了一个拉扯,孩子说“我现在又想哭了”,表示她当时还没哭完,现在还想回到那个情绪里,她想让你们知道她当时真的真的很难受,而且她已经尽力的忍着,但是现在既然妈妈在倾听她,她不想再忍着了,她还想再哭一哭,这个时候上来一个妈妈说“那我们下一次可以做一点什么让我们变得更好呢”,跟她的情绪就是反向的。这就好像是一个人在A的轨道上正准备开始走,突然来了另一个人试图引导她去B点,所以沟通便中断了。

    B妈妈:那我可不可以这样子转换一下,你想哭,那我们现在要不要哭出来呢?

    静老师:你仍然在做主导,试图主导她的情绪。但她对她自己是有感知的。

    B妈妈:那我就得顺着她说。

    静老师:嗯,顺着她情绪的流动而流动。她刚才已经感受到想哭的情绪又来了,她自然会哭,不用妈妈在那里再设置一个水龙头,妈妈想开就开,想关就关。她一旦感受到妈妈在控制她,她就不会再跟你沟通。我们从刚才那个地方继续。

    孩子:我现在又想哭了,我好难过,我为什么总是做不到?

    C妈妈:看到你真的试了很多次了,还是做不到,很伤心。

    孩子:是啊,那个筷子我都这样子夹了,姥姥还过来帮我。

    C妈妈:看来你不喜欢别人帮你,你想要自己来完成。

    孩子:我本来可以自己,但是姥姥的眼睛总是盯着我。

    C妈妈: 那你好像不希望别人来帮你。

    孩子不说话了.

    静老师:那我们再调整一下,C妈妈试试看,接她最后一句话,可以试试就重复它。

    C妈妈:姥姥总盯着你。

    孩子:姥姥她一直说要帮我,她都不专心吃饭,就看我,我就是想夹一下,尝试多几次就可以了嘛?

    (妈妈们全体沉默,进入反思,场面一度十分安静......)

    静老师(打破僵局):姥姥一来你都没机会了。

    孩子:我觉得我被打乱了。

    静老师:本来你还能多试几次的

    孩子:也许我有一次就行了吧,我这样子夹,我夹了很多次了。

    静老师:都已经试的差不多啦,每试一次都好像要成功啦。

    孩子:嗯。

    静老师(对大家):所以倾听不只是倾听那个负向感受,你还要倾听她的渴望,正向的东西,每一次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每一个负向的感受,都有一个正向的渴望和期待与之相呼应,也是应该被看见的。

    孩子:我很喜欢那双筷子呀,所以我第1次用它,我就很想把它夹到面条,我真的夹了很久很久了,我看你们大人都在用筷子夹子,我也想用筷子夹着。

    静老师(对大家):那我们现在谁来倾听一下这个正向的,正向的需求?“我看到你们都在用筷子,我也想要试一下,我这么喜欢这对筷子”。

    孩子(迫不及待地):好喜欢,上面还有hello Kitty的图案。

    静老师(对大家):  你看她现在的情绪开始发生转变了,不再郁闷了,开始有笑容了。(转向孩子)要是哪一天你真的能用那个hello Kitty的筷子夹起来面条,跟大人一样,那就太好了。

    孩子: 真的那样,我好厉害。

    静老师(对大家):我刚才把她前面那些零散的话,组织成了一句话回应给了孩子“要是哪一天你真的能用那个hello Kitty的的筷子夹起来面条,跟大人一样,那就太好了”。

    孩子:有一天,我可以夹起来的,妈妈我可不可以次次都拿那个筷子。

    静老师(对大家):这时候就可以给建议了,因为她整个人开了,显示她已经走出问题区了,其实这个建议是她的不是我的。我只是把它重复出来。

    (转向孩子)那我们明天继续用那个hello Kitty的筷子,再做一碗面条,然后我们还要姥姥不过来,跟姥姥提前说好。

    (对大家)这个就完全呼应了她的需求,她这才真正解决问题。然后还有关于幼儿园老师的那个部分,她现在并没有提及,也不用着急,可能她将来有机会再跟你讲,为什么我以前那么想表现,但现在,这个过程对她来说就已经够了。

    孩子(回应给大家):妈妈让我舒服了,那个点不一定当下要说,之后可以再说。

    静老师:对,后面那几句其实是给她做总结,仍然紧贴着她的需求,其实大家在做不到这么精准的时候,可以简单重复她的话,对她来说也是帮助,所以我刚才有建议C妈妈把孩子的话重复出来,比起给出自己的语言,反而能让孩子说更多。

    C妈妈:其实我刚才完全不知道什么安慰人,而且老有想给建议的冲动,老想快点把这件事情给解决掉。

    静老师:嗯,你们三个都有着急的地方。

     番  外  彩  蛋

    在练习告一段落之后,学员们纷纷感叹这样的学习太有趣了,收获非常大。她们意犹未尽,紧接着又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B妈妈:我觉得懂得如何接住孩子的话,太重要了!但我觉得如果一直复述她的话,好像也进不到她的那个点,你就没办法顺利的剥洋葱。

    静老师:嗯嗯,可是剥洋葱不是目的。

    B妈妈:对,我知道,剥洋葱不是目的,但是我不能够深入的进入到她的内心深处。

    静老师(笑):深入她内心深处也不是目的,如果一定要有个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陪伴。

    B妈妈:我们不是为了要带她走出问题区吗?

    静老师:不是,她什么时候走出问题区,由她决定。此刻她需要的就是妈妈的理解、听到、看见,所以我们如果只是简单复述(像一面镜子一样做回应式倾听),对她究竟有没有帮助,由她的即时感受来决定。我们可以来试两句,(转向孩子)你说几句话,我来复述。大家可以观察她的反应,我的复述什么时候对她是有用的,什么时候对她是不够的,由她来决定下一步的走向。(对孩子)你随便说两句就好。

    孩子:我一直拿那双筷子夹呀,就是夹不到。

    静老师:一直夹就是夹不到。

    孩子:我都快烦死了,我就是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就是夹不到那个面条,我也好饿。

    静老师:哦,又夹不到又好饿,不知道怎么办了。

    孩子: 姥姥又一直看着我,一直盯着我,忍不住要拿我筷子了。

    静老师:你拿筷子的时候,姥姥又一直盯着你。

    孩子:我不喜欢,我吃饭的时候她盯着我。

    静老师:你不喜欢吃饭的时候她盯着你。

    孩子:她老盯着我。

    静老师:不是一次两次,而是老盯着你。

    孩子:每一次吃饭,我都不喜欢别人盯着我。

    静老师:不喜欢别人盯着你。

    孩子:我自己再夹几次,可能就夹到了,但是你们老看我。

    静老师:嗯,不止姥姥一个人看你,我们都看着你。

    孩子:嗯,是啊,大家老看我。

    静老师:一桌子的人都看你,老师还在。(对大家)这个时候老师出来了。

    孩子:老师平时都表扬我,那这次我用筷子也希望老师表扬一下我。

    静老师:所以你好想用筷子把那个面条夹起来,让老师在桌子上表扬你,这就太好了。

    孩子:我很喜欢那个老师。

    静老师(对大家):你看前面就是简单的重复,孩子就一直在往下走,而且是她自己想去的方向。所以复述+跟随是非常有用的。我跟你们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在跟她的对话里面,没有加入关于自己的任何东西,没有强加给她任何的建议,没有加快她的速度,也没有试图去引导。

    你每一次的回应,只要她后面还有信息丢出来,那你的回应对她来讲就是OK的,但如果你发现回应之后对方不再说了,或者她表现出来不太想跟你沟通的欲望,那你这个回应对她来说就不够了,所以是不断的试不断的试。

    C妈妈:  我觉得这个好难的,早上A妈妈在分享的时候,我就很想给建议,但我见到老师的回应不一样的,我看到的是老师通过不停的重复,鼓励她再说多一点。

    扮演孩子的学员:忍不住给建议,其实不单是对孩子,对朋友对自己的家人都忍不住,我也是不断的学习,2014年到现在已经有5年了,才感觉自己能闭嘴,就是别人说的话。你能不能做到接纳?

    静老师:这个地方真的需要有一个彻底的转变,就是你是否允许别人以他的思维来进行他的陈述,这是一个很大的价值观层面的转变,同时也是人本主义精神最好的体现: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就算她是我的孩子也好,她跟我也是完全不一样的独立的个体,那她现在说的这件事情是关于她的一切,跟我无关,但她需要我的陪伴,所以我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玩偶,在她的主述时间里,我就是一个温暖的稳定的恒定的存在,但这并不代表我们需要丢弃自我,在她的主述完成之后,我们仍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只不过我在当这个玩偶的时候,把我的那一块情感和观念打包好放在旁边,不打扰不干涉,这才是对她有益的帮助。

    B妈妈:我觉得这个需要重复再重复,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类似这样深入且生动的案例演练,在为期三天的P.E.T.工作坊里高频率出现,无论是复训学员,还是P.E.T.新手,一旦有机会练手,都甘之若饴。

    或许在完成对话练习的同时,父母们也靠近了自己的内心。

    下一场工作坊在11月8,9,10三天。报名咨询请加微信或电话:

    莜静小助手:18617106327

    静苓:18129826327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倾听“受困”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dm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