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的这个事,每天墙内墙外和看电视剧一样的“追剧情”,昨天看到港警雄起无比解气和激动,目测这个事件大约快平息了。不过,接下来看的是立法、行政、司法体系和教育系统的改革,这个是一条很漫长的道路。
中华儿女数以十几亿计,华夏骨血数以十几亿计,因地制宜,各有诉求,焉能一语而同之,若皆以暴乱之行,各尽其表,国将不国,族将不族。江湖事小,民族义大,摒除恩怨、共笃信念,方不辱中华儿女之名。国若不国,家何以成家?今风波又起,妄重倒覆辙者,其心当诛!然雄狮已醒,中华儿女当法近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民族大义为先,随时待命尽,聚微薄之力,盼长治久安!
“第四权力”即新闻传播媒体在社会中地位的比喻。新闻传播媒体总体上构成了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一种社会力量。这次事件的媒体乱象值得我们反思。
部分记者在这次扮演了什么角色?和以前一样,八卦新闻的角色,甚至搬弄是非颠倒黑白。HK地方小,最近几十年风平浪静,报社杂志电视台社竞争激烈,大部分都是商业模式,盈亏自负,要提高销量,除了普通的民生新闻,就是一些明星的八卦新闻,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到八卦新闻的标题起的那么惊悚搞笑。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都是记者,这里的记者在我看来,只是通过手机等高科技手段与不同介质记录资料的人,与职业记者对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媒体从事信息采集和新闻报道工作的人通常称为记者,通过记者的工作令被获取信息的对象可以有一种在现场的感觉。无论是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充当记者的记录者,还是纸媒时代的职业记者。曾经令人敬佩、羡慕的无冕之王,不敢说已经跌落尘埃。但至少,已经远远不再让人畏惧和尊重,而更多的是不屑和鄙夷。
新闻从业者记者的职责与任务,可以说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二点:第一,敏锐地去发现事实;第二,忠实地去报道事实。
社交媒体大大降低了我们的发言成本,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媒体。发言的门槛变矮了,人人都可以就一件事情品头论足,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保持清醒的思考。讲事实、不欺骗,创作你不希望自己家人看到的作品这件事很难。我们常常将媒体、记者、博主、大V等画上等号。他们之间的职责与身份模糊不清,导致这一潭水混浊不清,而我们身在这一潭水中却不自知。
自媒体发达,严肃新闻媒体式微,就会出现各种社会事件爆发后的传播生态————事实极度匮乏,各种消息满天飞,非理性情绪在各微信群和朋友圈快速转发,营销号第一时间出来吃沾血馒头,大号借势收割流量。恶性公共事件,本该依赖的独立的第三方——曾经的调查记者的阶层消失,是现在传播困局的根源,以流量作为立身之本的各类大V,事实不是它们关注点。极端事件引发的猎奇心,人性里对恶的愤慨,都成为营销号流量变现的直接因素。哪次热点事件不是这样呢?受害者很大程度上还是被媒体利用了,赚取流量,一阵风过后没人关注了!而媒体永远是赢家!我们打开各类新闻APP,充斥的标题往往是“出大事了,不得不知道的十件大事”;“XXX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平时都……”;“他是娱乐圈唯一一个敢XXX的人,XXX见了都要礼让三分”……我们不喜欢标题党,当标题党不再靠标题博人眼球的时候,我们如何保持客观,如何清醒思考?
HK部分媒体、大陆的自媒体和记者沦落到今天这种局面,完全就是一场持续至今的黄色新闻事件。
什么是黄色新闻?
为什么黄色被用于指代淫秽色情信息,而不是用蓝色或者绿色或其他颜色?
提到黄色新闻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约瑟夫 普利策!对!就是“普利策新闻奖”的那个普利策。

黄色新闻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史上,源自19世纪末美国两位著名报业大亨威廉·赫斯特与约瑟夫·普利策的竞争。他们用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他们所带队的《世界报》和《纽约新时报》竞相采用煽情主义的手法来吸引读者,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达到耸人听闻,进而扩大销量。这两个竞争对手互相挖墙脚,陆续都更新了以“黄孩子”为主人公的漫画,所以人们把这两个报纸惯用的煽情主义手法称为黄色新闻。随着如今不同的媒介发展,不同国家又增添了各种耸人听闻的做法。简单来说就是知音标题、UC体、走进科学……或者去看看你父母的转发内容和朋友圈。
1898年爆发的美西战争是黄色新闻进入高潮的开始。在战争打响之前,普利策和赫斯特竭尽所能鼓吹战争,大量刊登西班牙在古巴暴行的报道和图片,激发群众对西班牙的不满。
1898年2月15日美国战舰缅因号在哈瓦那被炸沉,《纽约新闻报》在事先未作任何调查的情况下断言是西班牙人所为,并在报纸上公开悬赏五万美金征求犯罪证据,此举引起各报效仿,美国国内人声沸腾,要求政府宣战。4月29日,美国终于对西班牙宣战。战争一开始,赫斯特即特派数艘汽艇和拖船,率领20余名记者到战地采访,《纽约新闻报》销量由100万份迅速增至150万份。
1901年,赫斯特因支持落选总统的共和党领袖白里安而公然在《纽约新闻报》上煽动刺杀总统麦金莱。同年9月,麦金莱遇刺身亡,从凶手的口袋里搜出这份《纽约新闻报》。赫斯特随即遭到社会舆论的严厉谴责,《纽约新闻报》销量大跌。
1906年,赫斯特不得不将《纽约新闻报》解散,创办新的《美国人报》。
大洋彼岸的英国,则另有一番“黄色”景象。
1894年的英国,创刊了一本杂志,名字就叫《黄杂志》,一批有世纪末文艺倾向的小说家、诗人、散文家、画家等,围绕该杂志形成一个被称为“颓废派”的文艺集团。他们的作品,有时带有一点情色意味,但不能算淫秽。这里不得不提的著名人物便是英国剧作家王尔德。这一时期极负盛名的王尔德,因同性恋的罪名遭到逮捕。王尔德在被捕时腋下夹了一本《黄杂志》,于是人们想当然地认为这杂志和王尔德同样是不“光彩”的,第二天就有人到《黄杂志》的出版商门前示威,用石头将橱窗玻璃砸得粉碎。逐渐yellow book,被大众认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书籍。
《黄杂志》也好,“yellow book”也好,都使得“黄色”与性、色情、恶俗等等概念发生了联系。

每一次的社会事件的爆发,虽然大家发言的出发点不同,产生的时间及社会发展与知识背景的成熟度不同。但是个人觉得各种公共媒介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了吸引粉丝、增加读者、用户,以此来增加“销量”、“阅读量”,最终获得广告商的利润。比如“刘嘉玲事件”、“白冰冰时间”等,这里就不一一展开。
新闻报道应该更加真实客观、媒体人应该更加明确社会责任。如今的广告人、媒体人若在经济上更加独立一些,或许会加快中国黄色新闻这股浪潮的衰落。作为媒体人,应该更加认真对待把握市场规律和媒体伦理间这二者的微妙关系。
最后送上几幅图,愿你我越来越好,世界越来越好。黄色希望只是光,它可以照亮黑暗,一切都会过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