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经·六三、六四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吴澄:凡以无为而为者,老氏宗旨也。身行之事,以无事为事,口食之味,以无味为味,皆演为无为一句之旨。
原成: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少之多,报怨以德。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故曰大少之多。凡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报怨以德(得)。
“为”经历“大少之多”的运动过程,最终通过“报怨以德”演变为“无为”。
“事”经历“大少之多”的运动过程,最终通过“报怨以德”演变为“无事”。
“味”经历“大少之多”的运动过程,最终通过“报怨以德”演变为“无味”。
故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互以矛盾对立物做为自身定义,并以向矛盾对立物转化完善自身定义。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吴澄:作,起也。所以得遂其无为者,能图其难于易之时,为其大于细之时也。天下之事始易而终难,始细而终大,终之难起于始之易,终之大起于始之细,故图之为之于其易细之始,则其终可不至于难,可驯至于大,而不劳心劳力,所以能无为也。若不早图之,急为之于其始,则其终也易者渐难,细者不大,心力俱困,无为其可得乎?
原成:图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难”由“易”积之,“大”由“细”积之,此言注重事物的发展过程,与“大少之多”义同。
啬夫耕作以季节为节点,过了季节而没有把应该做的农活完成,则年底收成必受影响。所以古人尊重农时,只在秋后征伐。“大少之多”就有了把握“多”个“少”的节点,来获得“大”的结果。
以理推之,凡事与耕作一样,把握住每个进程的节点,也就把握了结果。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无”运动烈度超出限度,会通知并请求“有”运动把结果呈现出来,运动必然产生结果。“烈度超出限度”就是所谓的“节点”。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吴澄:此言图之于其易。
原成:其安也,易困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毳也,易判也。其几也,易践也。为之于其无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
原成:凡物未形无名之时,其易为也。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其难为也。
凡运动皆是由始、壮、究,三个阶段构成。在事物处于“始”运动阶段时,参与事物的进程,则可把握事物的走向。在事物处于“壮”运动阶段时,参与事物的进程,属于无力回天之为,不可取。应选择其它相关处于“始”运动阶段的事物,来冲减处于“壮”阶段事物带来的不可控性。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吴澄:此言为之于其细。
原成: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虆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
原成:“毫末”经历“大少之多,报怨以德”的过程,则成“合抱之木”。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九成之台,作于累土”之谓也。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吴澄:上言事之难易,此言心之难易。始焉轻易诺人者,其终难于践言,则寡信矣。始之多易者,终必多难,故不待至终难之时,而心以为难。虽始易之时,而心犹难之,始终皆不敢易,所以终无难。
原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
原成:那些轻易发出的诺言必难兑现,把问题简单化的必定遇到更多困难。因为圣人把一切事情都看成是困难的,所以最终没有困难。
寡信,犹言不伸也。啬夫在什么季节就做什么农活,故曰轻诺必寡信。啬夫把每个季节应该做的农活不落一件,故曰多易必多难。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吴澄:上言事之大小,此言心之大小。虽已大而心常自小,已多而心常自少。虽有怨当报,然不自恃其大且多,而急求伸直欲报其怨,亦惟自处于小与少,而甘受屈辱姑报以德也。盖始小而少之时,心固不敢自以为大,终大而多之时,则心亦不敢自以为大,始终皆能自小,所以能成其大也。
原成: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故曰“终不为大”。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故曰“能成其大”。
换言之,“大少之多”,故“终不为大”。“报怨以德”,故“能成其大”。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吴澄:又承上文终无难与终不为大二终字而言。始虽以为难,至终而不以为难,始虽不敢以为大,至终而自以为大,则事几成而败于终者有矣。故必慎终如始,始以为难而终亦以为难,始不为大,而终亦不为大,则终无败事也。
原成:临事之纪,愼终如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凡事以思想上接受万物的有差别存在为“始”,以思想上接受万物的发展结果为“终”,此谓之“始终”。
思想上接受凡物皆是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结果,此谓之“慎”。思想上接受产生的结果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是遵循“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产生的结果,此谓之“如”。
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的结果,此谓之慎终如始。
老子曰:夫唯道,善始且善成。凡物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必“恒于其且成也败之”。一厢情愿而罔顾事实,谓之“其且成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吴澄:又承上几成而败与无败事二败字而言。有心于为其事者,意欲遂其成而或反败之;有心于执其物者,意欲保其得而或反失之。无所为则无成与败矣,无所执则无得与失矣。
原成: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原成:老子曰: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非可执者也。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也,故无亡败也。无执也,故无失也。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并以“道”做为唯一标准。凡物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者,对于人而言,皆神物也。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吴澄:上言为者不若无为,执者不若无执。此言圣人之欲,以不欲为欲,圣人之学,以不学为学。难得之货,人所欲者不贵重之,是不欲人之所欲也,故曰欲不欲。众人所趋者,我则不趋,众人掉臂过而不顾,我则还反其处,是不学人之所学也,故曰学不学。凡此不欲学者,盖以万物之理无为而自然,故吾亦无为而与万物同一自然,如辅之于轮辐相依附而为一也。章首言为无为,章末言自然而不敢为,此一章之意相始终。
原成:是以圣人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而复众人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原成:凡涉及运动,吴氏及先贤所注迂腐,故不取。
欲不欲、学不学,皆是就人的自我意识而言。
欲不欲,犹言居无为之事。学不学,犹言行不言之教。
放弃以好恶之心为导向的主观意志做为万物的唯一标准,才能做到“无为、无执”。才能通过“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做为手段,达到“以无事取天下”的目的。
“道”衍生万物,万物接受“道”的约束。凡物皆是有差别的矛盾对立物普遍联系,处于不断运动之中,运动必然产生以“道”做为万物唯一标准的结果。
除特别注明外,所有文章为作者原创文章,作者保留原创文章的一切权利。
如果此文对你有点滴帮助,请点赞关注作者,给作者以鼓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