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康研报(公众号)
上次我们谈到了教育问题,作者还特地说到了教育孩子的方法,作者引用了魔鬼经济学,第五章,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这里面有个结论,研究者列出了16项家庭因素,然后算了一下这里面跟学生成绩有关的因素就8项,这里面大部分都跟学生的父母有关,比如学生父母受过良好教育,学生父母有很高的经济社会地位,家长会说英语等等,而什么家庭和睦,经常看电视,每天让孩子读书都不会影响孩子成绩,所以最后的结论就是,父母是个什么样的人,影响孩子比较大,而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其实并不影响孩子成绩,作者甚至吐槽,你装的了一时,装不了一世,早晚得露出狐狸尾巴。所以各位父母注意了,你天天干嘛?孩子也在干嘛?你天天在读书,看书,孩子也会自发的模仿,比你给他布置功课要有效的多。而如果你对打麻将的热情比读书高,很可能你的孩子也爱上打牌。其实,这东西老话早就说过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不能说绝对,但起码概率很大。所以教育子女的最好办法就是,你希望他变成什么人之前,最好自己先变成这样一个人。
常用社交平台,分析了医药类公司,李康研报,提问交流。一、三、五公司,二、四、六读书学习,七行业策略。
说到这,可能不少人有点懵逼了,到底这是不是经济学思维,说了这么多,只是想说明开放社会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很多东西是没办法通过讲课解决的,而是要通过不断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的。真正的知识来自于融合,是通过无数次的反复实践得出来的,这跟派遣留学生,去上个MBA,有本质的不同。建设一个发达的社会,就是要充分释放每个人的自由,自由人组成了开放的社会,必将是富裕发达的社会。此前无一例外。作者讲了怎么读书,我们可以一笔带过,基本上就是说读书要成体系,光看摘要没什么用,然后作者又讲经济发展与环境的治理,这里面提到1900年美国人平均寿命只有47.5岁,而之后直线增长,到了2000年就是77.5岁了。这是为什么呢?大气环境污染,并没有让人们减寿,反而长寿了。这并不是说,污染有利于长寿,只能说污染所造成的的身体伤害被工业化带来的福利对冲掉了。作者还举例印度,说阿三们做饭一直是个陋习,他们烧火之后会造成巨大的PM2.5的污染,甚至惊动了当时还是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给印度发放3000万部清洁厨房灶具,但仍然没卵用,成本高,不方便,也没法修。所以最后基本上没人用,还是用牛粪稻草秸秆这么烧火。作者做的结论就是,社会发展达不到这个层次,你给他先进的东西他也不会用。就如同北京和河北的污染基本就不可调和,北京这边对污染深恶痛绝,而河北人民要想治理雾霾就得饿肚子,工厂停工,员工下岗。所以发展阶段不一样,雾霾真的不好治理。你限制他,他就偷着干,不干就饿死。所以怎么解决雾霾,就得先把河北的非污染产业发展起来才行。一味打压没什么用,也压不住。他都没饭吃了,你跟他说要清洁的空气,他理解不了,一个是长期恶果一个是短期恶果,他肯定选择先把眼前的难关度过去再说。作者还拿出了数据,说明这个越污染越健康的悖论,上海北京污染严重,但人均寿命却最高,而西藏空气质量最好,人均寿命最低。所以你为了清洁的空气离开北上广,但结果却往往事与愿违。丢掉了先进的医疗福利,可能反而让你寿命降低。所以任何国家都是线性发展,不走过这个阶段也就不会有工业化福利,城市也一样。一直蓝天白云,然后就跨越工业化了?基本不可能。
随后作者又举了食品的例子,来证明工业化是绝对正确的方向,说现在留下的这些农作物,不是天然就有的,而是我们精心选择的结果,比如小麦天生就麦梗脱落,但极少数的基因变异,麦梗没脱落的,被农民发现了,这个省了很大的事,方便收割了。于是农民就精心培育这种变异的小麦,最后导致的是这种变异过的小麦成了主流。还比如玉米,原来野生的只有1-2厘米,本来不过就是种子,传宗接代就行了,但偏偏有人要吃这种种子,于是他们就找更大一些的种,经过上千年的演变,玉米越长越大。所以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是根据人的需要变形出来的。从这个意义讲,压根就没什么原生态。所以所谓的原生态生活方式根本就不存在。先是农业化改造,现在又是工业化改造。人对自然的改造才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接下来作者还有惊人观点,那就是对于假冒伪劣一向比较容忍,并不主张斩尽杀绝。他说质量下降,是生产扩大以后首先要经历的现象,是产品走向大众化的必经之路。原来只有少数人能享用的产品,逐渐大众化。而这种市场扩大的第一步,往往是仿冒品增加,劣质产品增加。他的意思是,高质量产品还在,你花费足够多的钱,肯定能买到优质产品,但仿冒品或者假货,也是一种产品丰富。有人愿意买日本雪花牛肉,也就有人爱买瘦肉精的劣质牛肉。购买力不同,各取所需,总比韩国穷人都吃不上牛肉强。而如果把劣质牛肉都打击了,那么只会让顶级的雪花牛肉更贵。而最后作者提出,消灭低劣产品并不能靠监督和打击,而是要靠生产的发展。产品综合质量提高,价格也就下降,自然劣质产品就没有空间了。
下面作者试图实战经济学的绝招,试图为我们破一下食品安全的问题,他先抛出一个概念,很多人都知道的,叫做机会成本,也就是你选择某种方式,是为此放弃其他选择的成本,作者认为,工业化厨房起码每天都做到天天消毒,而你家的私人厨房是做不到的,所以你质疑他细菌蟑螂油污满地,但想想自己的厨房是否比餐馆更干净?原来的食品都是散装的,现在起码都是工业化包装的。塑料真空包装,怎么也比草纸更干净吧。至于食品添加剂,也不应该妖魔化,防腐剂和消毒剂正是为了限制细菌污染而产生的,如果不用添加剂,你买到的食品只能更加不卫生。至于什么致癌物,作者说比较可笑,往往都是大量长期使用某种东西才会产生,比如苏丹红,要一个成年人一天吃三勺,并且坚持30年,才有20%的几率得癌症。所以最后经济学的结论来了,安全不安全是个性价比的问题,彻底安全是不可能做到的,在自己家里吃饭还有可能拉稀呢,所以所谓是否卫生,完全就是一个成本问题,你去五星饭店付出的成本,会让你比在街边吃小笼包安全的多。而随着工业发展,食品上的福利反而增多了,比如之前你以为你长得好看啊,就敢吃荔枝?只有杨贵妃有这个待遇好不好,现在不管长得多丑,也能吃的起了。之前是为了吃不上发愁,现在只是为了吃不好而发愁,这已经是种进步了。而在经济学的世界里,永远只有更好而没有最好的解决方案。
我是李康,感谢您的浏览转发。李康研报,既要读万卷书,也能行万里路,还将寻风口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