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之腾讯传

作者: 天雨恋空 | 来源:发表于2017-09-04 22:24 被阅读52次

    2004的时候,我在姐的帮助下注册了QQ号,是以6开头的。然后起了个当时看来很炫酷的名字,飞雪流星。后来加了很多高中同学,身边有QQ的同学渐渐多了起来,再后来开通了QQ空间,各种状态日志玩的不亦乐乎。

    等到进入大学的时候,QQ的热风算是席卷了我整个“朋友圈”,那时候机灵的小伙伴们用学校发的联通卡开了七钻,传说中的“七钻贵族”,享有各种与QQ有关的特权,让人好生羡慕。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我们已不再频繁的使用QQ,而是转向了微信,这个腾讯旗下另一款社交软件。

    腾讯,其实确切来说的是80、90这两代人青春的记忆。而现如今,80一代早已结婚生子,90一代正慢慢步入职业的黄金时期。

    对于程序员而言,能进入腾讯,俨然是人生赢家。如此庞大的帝国,一家坐拥国内市值最高,用户数最多,盈利能力最强的互联网企业,它的成功是一次次战略规划的结果,还是偶然的产物?

    记得大二那会儿, 360和QQ掐起了架,很多同学毅然选择了用MSN,来取代QQ,当时的心理是出于支持360?还是因为对QQ的不满,在看热闹,看谁打得过谁?这场腾讯史上曾经遭遇的空前的质疑,它所面临的模仿而不创新、封闭而不开放的“指控”是怎样形成的?

    这么多年过去了,对于腾讯的产品,大家都耳濡目染,可以不夸张的说,我们对于它毫不陌生。然而,对于其背后的掌舵人——马化腾同学,十有八九不甚了了。

    一位创始性企业家的性格和才能,将最终决定这家企业的所有个性,就如同苹果从来都只属于乔布斯一样,腾讯从气质和灵魂的意义上也自始至终只属于马化腾。

    我看见风暴而激动如大海——里尔克《旗帜》

    少年时期,因为喜欢天文,为了能够找到哈雷彗星,Pony向家里索要一台准专业级、80mm口径的天文望远镜,那要花他父亲近4个月的工资。“他当时非买不可,我们不肯买,太贵了,要700多元,他就写日记,说我们扼杀了一个科学家的梦想。他妈妈有一天翻他的书包读到了这篇日记,我两商量一下,还是给他买了。”父亲马陈术然后回忆说。

    找到哈雷彗星后,他拍下了照片,还兴奋的写了观测报告,投寄到北京,结果获得观测比赛的三等奖,得到了40元的奖金,这是马化腾赚到的第一笔钱。从此之后,对天文的爱好一直被保留了下来,《天文爱好者》是他一直订阅的杂志。

    1989年,是马化腾考大学的那一年,那年6月的中国发生了一场政治风波。高考在7月7日至9日如期举行,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能留在自己身边,所以那年,深圳高考考生的第一志愿大多填的是深圳大学,马化腾的高考分数是739分(满分900分),按这个成绩本可以进北京的清华大学或上海的复旦大学。

    因为深圳大学没有马化腾感兴趣的天文系,所有他退而求其次,进入了电子工程系的计算机专业。从大二开始,马化腾把很多精力花在C语言的学习上,这是1972年由美国的Dennis M Ritchie 设计发明的高级程序语言。“我们最终是靠C打天下的。”马化腾如是说。

    在大学里,对于所有学习编程的年轻人来说,公共计算机房是较量技术的不二赛场。“他经常把机房计算机的硬盘锁死,连管理员都打不开。后来只要一发生这样的情况,马化腾肯定是一定被叫过去的“嫌疑犯”。”他的同学们回忆道。

    除了C语言,马化腾在技术上另一个强项是图形化界面的程序编写。当时的计算机采用的是DOS程序,微软的windows还没有进入国内,马化腾能够在DOS系统下做出类似windows的图形化界面。

    马化腾的求职经历很简单:1993年3月的一天,在黎明网络公司实习时,他到华强北的一家计算机书店淘书,正巧碰到以为无线电专业的同学,他已被润迅录用。同学告诉马化腾,润迅正在招软件工程师,可以去试一下。马化腾就过去了,他向招聘的人展示了自己设计的股票行情分析系统(他一生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产品),第二天就被通知录用。

    当时的润迅处在一个爆发性增长的行业——寻呼台服务,BB机。马化腾在这家企业一直工作到98年年底,刚入职的时候,在研发部门写寻呼系统的软件程序,月薪我1100元,后来转到业务部门,参与各地的寻呼台建设,从寻呼系统的开发到发射器的安装,负责软件编写和网络实现,月薪也渐渐涨到8000多元,做到的最高职务是主管。

    94年年底的时候,马化腾被一个叫惠多网的新东西彻底吸引。FidoNet,1984年诞生于美国,是一种BBS建站程序,通过电话线连接,以点对点的方式转发信件,是技术爱好者自行搭建的一个替代性的通信网络。与后来的互联网不同,惠多网不支持在线交流,而且一根电话线只能一个人用,用户把内容传上去后要赶快下来,否则别就上不去了。玩了近半年后,马化腾决定自己搞一个站点,在家里拉了4条电话线,配备了8台电脑,可以同时接受4位用户的传送申请。

    开局:并不清晰的出发

    创业的那些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未来,都在为明天能活下去而苦恼不已——马化腾。

    绝大多数人的创业,都是过往经验的一种延续,马化腾也不例外。把刚刚兴起的互联网与非常普及的寻呼机联系在一起,开发一款软件系统——无线网络寻呼系统,这是腾讯的第一款产品。然而,归根结底,这是一款糟糕的产品。随着移动手机的日渐普及,寻呼机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落伍的通信商品。

    它之所以糟糕,不是因为技术上不成熟,而是违背了一条非常简单,却不易被察觉的竞争原则: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就这样,从98年年底创业到99年年底的整整一年里,腾讯总共完成了100万元的营业收入。不过,幸运的是,命运之神给腾讯留下了一丝缝隙,它也恰好抓住了。

    如果一开始国内外的大公司就注意到了即时通讯服务的强大潜力,或许就没有腾讯什么事了。

    先谈谈QQ的前身——ICQ:

    1996年,三个刚刚服务兵役的以色列(不愧是和我天朝人民智商并列第一的国家)青年维斯洛、瓦迪和高德芬格开发出一款在互联网上能够快速直接交流的软件,他们为新软件取名ICQ,即“I SEEK YOU"的意思。软件支持在互联网上聊天、发送消息、传递文件等功能,互动性远高于BBS以及电子邮件,只要将亲朋好友的呼号列在联络人列表上,就可以知道对方处于连线还是离线状态,而且可以随时约谈,因此备受年轻人的青睐,有木有。98年年底,被美国在线收购。

    98年8月前后,广州电信想要购买一个类似ICQ的中文即使通信工具,公开向全社会招标。马化腾团队觉得难度不大,可以一试,不过由于时间紧迫,只能做一个技术方案去竞标。尽管后来竞标成功的是广州电信旗下的飞华公司,但马化腾还是决定把它养起来,并起了OICQ,O为Open的意思。

    日后,腾讯的创业者们常常被问及一个问题:在你们开发OICQ的时候,ICQ早已成熟并进入中国市场,而且已经有三款汉化版的ICQ产品被使用,你们是怎样后来居上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的麻痹与羸弱,二是技术的微创新。

    ICQ被美国在线购买后,三位创始人因为不愿意离开以色列而退出,财大气粗的美国在线此时正在浏览器市场上与微软死磕,所以并没有投入太多精力于ICQ。关键的一点,当时所有的公司都看不出ICQ有什么赢利点,更不会把它看成一个战略性的产品。

    创新,对于技术起家的公司而言,是脱颖而出的不二法门。

    在技术方面,腾讯做了几项日后看来非常成功的微创新。

    1)把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后台的服务器(客户端和服务器的区别),当时的中国还很少有人拥有自己的电脑,人们用的大多数单位或是网吧的电脑,当人们换一台电脑上线的时候,原来的内容和朋友列表就都不见了,OICQ解决了这个痛点。

    2)软件体积。中国的网络基础建设无法与欧美国家相比,那时国内还没有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上网是用拨号的,普遍的上网宽带是14K, 28K,而一个ICQ的面积起码有3MB到5MB,下载一个软件要几十分钟,OICQ对软件体积进行了有效控制。

    3)网络协议采取UDP,而不是其他即时通信软件采用TCP技术。大大节约服务器成本,使得单台服务器可以支持更多的客户端。

    生死:泡沫破灭中的挣扎

    如果你没在为客户着想,你就是没有在思考。——特德·列维特

    距离发布日仅仅9个月之后,OICQ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100万,开始要放七位数的用户号了,远远把竞争对手甩在身后。然而,此时的腾讯公司账上只剩下1万元现金。

    开源无望的情况下,马化腾只有两件事可做,一是增资减薪,二是把腾讯卖掉。马化腾寻求的第一批投资人中,起码有6家公司拒绝购买腾讯公司的股份。当时的回答差不多都是如此:OICQ看上去增长很快,可是全世界没有一个人知道它怎么赚钱。用户在哪里不知道,用户是谁也不知道。

    后来,IDG与盈科投资了腾讯。从1999年11出现资金危机到2000年4月完成融资,同时,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留给腾讯时间其实只有6个月。在所有的商业故事里,运气是最神秘的那一部分,几乎有一半创业者“死”在运气这件事上,而且,你无法解释。

    第二轮融资,MIH对腾讯的估价是6000万美元,并成为第二大股东。这就是创业到第20个月的腾讯,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它找到了核心产品,拥有了一支志同道合的团队和一个可爱的品牌形象,它还不知道如何盈利,不过已经有人愿意为它的未来买单。

    梦网,意外的拯救者

    市场在不停地变化,企业所在行业的利润来源区也在不断地变,企业必须随着利润区的变化而变换自己的企业设计和盈利模式。

    2000年初,日本电信运营商NTT DoCoMo公司的一项新尝试引起了马化腾的注意。这家企业在1999年推出以“i-mode”为品牌的增值服务,它与一些内容提供商合作,向客户提供各类有价值的内容,诸如漫画、游戏、图片下载及听音乐等。由NTT DoCoMo代内容供应商收费,然后两者进行利润分成,由此形成通话业务之外的无线增值业务。同年4月,一家新的、专业从事移动通信业务的手机运营商正式从中国电信公司剥离了出来,它的名称是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移动公司成立后,便开始研究增值业务模式。约个月后,全面拷贝了“i-mode”模式,称之为“移动梦网”,并与包括腾讯在内的三家公司签约合作。

    眼看无线业务部门月进百万的火热局面,负责QQ客户端的产品开发部更像一个捧着金饭碗的乞丐,马化腾融来的钱几乎都砸在了QQ上,可是却找不到直接获利的方法。

    于是腾讯开始采取了各种收费试验。

    1)广告。QQ的面积小,广告的展现效果并不好,而且QQ用户年龄偏小,商品购买力令人怀疑,因此广告的推广不顺利。

    2)会员制。2000年11月,腾讯推出了名为“QQ俱乐部”的会员服务,向付费会员提供免费用户享受不到的服务,包括网络收藏夹和好友列表保存功能,还可以选到一个较好记忆的“靓号”,会费为每月10元。当时的中国青年消费者几乎没有人拥有信用卡,他们必须要跑到邮局汇款,很少有网友乐意为了每月10元往邮局跑的。

    3)企业服务。很多企业主认为QQ太“幼稚”了,更倾向于使用商务化的MSN。

    4)QQ收费风波,第一次舆论危机。2002年,腾讯开启了“靓号收费”,直接招致市面上出现30多款类似产品对其展开围剿战,这是一次非常危险的歧途经历。

    5)Q币。在推广“QQ俱乐部”和“QQ行靓号地带”业务的时候,马化腾等人深感支付系统的拖累,有了自己的虚拟货币,也许情况会好些,这是很多人都意识到的。

    QQ秀,真实世界的倒影

    网络也是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可以实现现实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世界。——腾讯“阿凡达项目”计划书。

    QQ用户可以用Q币购买衣物,饰品和环境场景等设计自己的个性化虚拟形象,在QQ秀商城中,有各种虚拟物品,他们的售价在0.5元到1元之间……这些虚拟物品可以依照自己的需要随时更换,也可以作为礼品送给自己的QQ好友,这一个性化的虚拟形象除了在QQ头像上显示之外,还将在QQ聊天室,腾讯社区中出现,也就是说,QQ秀让一个网民在虚拟世界里重建了自己。

    QQ秀上线的前半年里,有500万人购买了这项服务,平均花费在5元左右。而且,这是一次用户完全主动的自愿行为。从此,QQ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没有温度的通信工具,而是蜕变成了一个有虚拟人格、自己的价值观及族群规范的虚拟世界。它成为了一个发掘人性、出售娱乐体验的供应商。

    腾讯构筑了一个“现实版的虚拟世界”,在这里,一切的角色、地位、秩序以及兑付方式,都是现世的和物质主义的,并且因为更便捷、更廉价,所以更加的现实,日后,给腾讯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QQ空间、QQ游戏,无一不是这一逻辑的延伸。


    转折,3Q大战

    在南极圈里,只有企鹅能够生存——中国互联网的流言

    对腾讯的不满,归结为三宗罪:“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自从在2006年被讥嘲为“全名公敌”之后,腾讯的“抄袭者”名声便如江湖耳语一般四处流传。在很多人看来,腾讯QQ拥有大量的粘性用户,所以它完全不在乎与其他网络产品在内容形式上撞车;而相反,其他产品却需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尽量与腾讯的产品区别开来。

    QQ和360的恩怨,也起源于在杀毒市场上的较量。

    当时的中国互联网几乎是一个被流氓软件统治的世界,由周鸿祎等人开创的插件模式正传播的如火如荼。正是在这一市场背景下,360杀毒软件通过永久免费策略迅速攻占大部分市场。而在腾讯的版图里,安全软件是一个不被重视的小角色,就如同在一家大机构里,你从来不会把门卫室当成战略部门。

    为防范QQ账号被盗,腾讯推出了QQ医生,随后不断的迭代,越来越像360,似乎又一次在施展它的后发战略。这不禁让周鸿祎处在了“自卫反击”的位置上,日后,红衣主教披露过一个细节:他曾用短信的方式向马化腾提出一个合作方案,但是遭到了拒绝。求和不成,只能拼死一搏。

    360出了这几招:

    • 发布直接针对QQ的“360隐私保护器”
    • 在360网站上开设《用户隐私大过天》的讨论专题网页
    • 扣扣保镖

    周鸿祎对于舆论有天生的掌控和扩散能力,同时能够在产品层面上实时有效率的主动反击。而且,他从一开始就“定义”了这场战争的性质——草根创业者对垄断者的反叛。

    反观腾讯,他们通过“弹窗回应+法律起诉+同盟呼应”,再一次证明在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地位“以大欺小”。最为要命的是,自始至终腾讯都没有从技术角度向用户解释“为什么没有窥探隐私的行为”。

    后来针对扣扣保镖,马化腾做出决定,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腾讯赢了官司,输了舆论。

    开放:新的挑战与能力

    过去,我们总在思考什么是对的。但是现在,我们要更多地想一想什么是能被认同的。——马化腾,《给全体员工的邮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笔记之腾讯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jy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