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道德经》第十五章:徐生不盈

《道德经》第十五章:徐生不盈

作者: 修心筑本 | 来源:发表于2024-08-18 08:48 被阅读0次

原文: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帛书版:古之善为道者①,微妙玄达,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释,敦呵其若朴,浑呵其若浊②,旷呵其若谷。浊而静之,徐清③。安以重之,徐生④。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⑤。

传世版: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焉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版本重大差异:

①古之善为道者:传世版为“古之善为士者”。为“道”者和为“士”者是有差别的,善为道者必善为士,善为士者却不一定善为道,因此有“上士闻道”一说。

②浑呵其若浊:“浑”,帛书甲乙本均为“湷”,通“浑”,而传世版为“混”。“混”“浑”二字虽然有通用的时候,但此处取“浑”字浑沦未相离之意,表示浑素天真、质朴未散的状态。而“混”字很容易让人理解成“混杂”的意思,所以此处用“浑”字更加贴切。另外,传世版还把这句与下一句“旷呵其若谷”调换了位置,或为承接下文“浊而静之”。

③浊而静之,徐清:传世版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这样一改,成了拥有两个主语的病句不说,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把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变成了对行为准则的考量。

④安以重之,徐生:“重”,传世版为“动”。在《道德经》中,“重”与“静”等列,而非“动”与“静”等列。对应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的繁体字为“動”,左半边恰好是“重”字,因此被后人顺势改动也未可知。虽然在帛书版中,“动”写为“勭”“僮”或“蹱”,但“童”与“重”字形亦十分相近。

⑤敝而不成:传世版为“蔽不新成”,直接与《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敝则新”相矛盾。“新”和“成”,本是不相同的两个概念,被传世版用在一起混成了一个概念,前后不通。

译文:

古时善于以道行事的人,玄妙不可言,通达不可测,幽深而难以认知。正是因为难以认知,所以只能勉强形容他的面貌。他小心审慎的样子就好像严冬冒着寒冷履冰过河;他迟疑戒惕的样子就好像害怕四方邻国前来围攻;他庄重肃穆的样子就好像自己在做宾客;他涣散不羁的样子就好像冰凌将要消融;他敦厚朴实的样子就好像没有雕琢的素材;他浑素天真的样子就好像江河的浑水;他静寂幽远的样子就好像空旷的山谷。奔流的浊水安静下来以后,就会徐徐澄清。万物在安稳沉静的状态下,就会有生机萌发。持守这个道理的人不会追求盈满,只有不追求盈满,才能不与母本分离,而得以守住自己的根。

解读摘录:

知乎  道一经典谈

世人认为深山的修道士是孤独的,但真正孤独的是芸芸众生。夜深人静,辗转反侧,能够启迪智慧的证悟者在哪里?什么是“悟”?甲骨文造字的巫师真的很神奇,心+吾=悟。“认识你自己”是“悟”,思考“你从何来”是“悟”,禅宗的禅法是“念佛是谁?”“拖死尸者是谁?”心中不探索“我是谁”的人是凡夫,与悟无缘。不悟者是孤独的,证悟者不会孤独。

证悟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与大劫之前的前圣玄通,与大劫之后的后圣玄通,万世如一瞬。庄子显然超越了世人的孤独,所以说:“万世之后而遇一大圣知其解者,旦暮遇之也”(齐物论)。庄子知道他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齐一”的齐物论思想不会被当今的文化精英理解,但万世之中必然有一个人认识其中的妙理,这个人就是大圣,圣人中的圣人。

微妙玄通。微妙二字是妙中有妙,妙无边际,顿超圣人境界。玄通二字需特别注意。老子思想建立在五玄体系之上,玄通是五玄之一玄同、玄德、玄牝、玄览\玄鉴、玄通,这是《道德经》五玄体系出现的次第,而且《道经》部分全部出现,《德经》部分重复出现了玄德、玄同。五玄体系是《道德经》的精神指引,行军遇到一条河流就无法前进,但人们可以架一座桥梁。

玄通就是这座桥梁,这座桥梁可以跨域过去、未来、现在,可以超越宇宙空间,可以超越生命界和非生命界。人的认识中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思维阻断,需要不断架设超越的桥梁。远古修道士在深思维中发现世人的浅思维布满陷阱,无法自圆其说。这是世人思维混乱的根源,但世人自己发现不了这种深层次的思维混乱。

世人的思维经常中断,自己无法超越,为此苦恼不已。世人处处是断,证悟者处处是通,无所不通。断是痛苦的因,通是快乐的因。断是死亡的因,通是复活的因。玄通者,通世人五官六根之不能通,妙不可言,喜悦无限。“古之善为士者”发现心有强大的超越能力,此乃微妙玄通的神通道力。

经文:深不可识。世人在浅思维的河流中挣扎,想度到彼岸,但都被滚滚洪流淹没,远古修道士却轻易的度过滚滚洪流。世人哪里能够知道古代修道士的微妙玄通的境界?世人面对老病死显得很无奈,但看到老子那种超越的神情,自叹不如。

第二段经文:

豫兮若冬涉川;【发修道大愿

犹兮若畏四邻;【发恭敬心

俨兮其若客;【离俗世

涣兮若冰之将释;【法喜

敦兮其若朴;【纯朴智

旷兮其若谷;【广大智

混(hún)兮其若浊。【无分别智

老子从七个方面对古代修道士进行了勉强的描绘。“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三句经文为第一层,言畏道之盛德。“涣兮若冰之将释”为第二层,言得道之释然。“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为第三层,言乐道之坦然。“浑兮其若浊”为第四层,言入浊世度众生

经文:豫兮若冬涉川。豫,发大誓愿前之内心反复痕迹。此句经文是发起修道的大愿。张纯一注:“犹、豫二兽,进退多疑,故人多疑谓之犹豫”(《老子通释》)。动物多是怕人的,见人心惊胆战,犹豫二兽更为怕人。冬天赤脚过河,河水冰冷刺骨,下水是需要勇气的。老子以此比喻修道士的初发心。

徐清,要解决浊的问题。徐生,要解决能生的问题。致虚极,守静笃,在如此静笃中,这个宇宙还有生生不息吗?这是世人的疑问处。不入浊世,不与浊世混同当然很好,但充其量只是一个自我完美主义者,佛教中称为独觉,安住高山之巅,独觉宇宙大道。

屈原遇到一位渔父,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渔父说“圣人不凝滞与物,而能于世推移”,世人浑浊,你更扬起污泥,变得更浑浊。众人喝酒醉了,你更把酒糟一起吞下,长醉不醒。接着便唱起《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无阻”(沧浪河的水清啊,可以洗我的帽子。沧浪河的水浑浊啊,可以洗我的足。)唱完就“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这位渔父就是一位独觉,自我完美主义者。《维摩诘经》说:“菩萨之病,因众生之病而起。”正像独子病了,父亲马上病了。菩萨要度众生,所以要如浊世。菩萨与独觉是完全不同的。有道者就是菩萨,渔父就是个人完美主义者,独觉。

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就是阐述救世情怀,这就是徐清的含义。“久”指世间污浊已经很久了,佛教说无始以来人已经被污染。老子的“久”正是此意。这里提出二个问题:一是自己应该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二是应该让世人都濯洗污泥,恢复本来的清净觉性。有道者不能做一个个人完美主义者,而应该做一个菩萨。王弼注“孰能者,言其难也”。完善自我已经极难,做一个救世的菩萨是难上加难,所以说“孰能”。

下一章提出了“致虚极,守静笃”的修法,可以证道。此六字可解“孰能浊以久,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的密意。身有大患在于五色五欲五味,离身则无患。有道者不为己身,而为有情众生,故菩萨发出“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宏愿。有道者甘愿入浊世,然如何保持内明心的清净?这是世人最大的疑惑处。此句经文紧接“浑兮其若浊”之后,就是解答世人的疑惑。

有道者即使入浊世,只要内心守静笃,则狂心顿息,此谓徐清狂心顿息则五欲不生,五欲不生则无私不争之心自然而生。有道者虽入浊世,周遭都是污秽,但如如不动。久久世人也深受感染,狂心或稍减焉。正定正受之三昧,能够直达世人的深心,开启道妙境界。罗睺罗尊者击钟验常,钟声必击而发,不击则不发。对钟格物,不敲不击,钟声历劫不知。昭文不鼓琴,焉知世人心中深藏韵律?

静之者,修道工夫也,即指下章“致虚极,守静笃”,有此守静笃之修道工夫,必然证道。清指证道的圆满,全赖修守静笃的功夫。不修道何能徐清?静则五欲息,徐清指狂心顿息,五欲不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道使世人心中坚冰释,当然必须历劫修道。修道工夫,去浊还清,全赖一个久字,没有这个久字,文意摸象,都无解了。《志本》保留“久”字,让老子原意再显。

经文: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上句经文已经清晰,此句经文就回答第二个问题。守静笃还能生生不息吗?生生不息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关注点,《易经》说“生生之谓大德”。这里探讨的就是守静笃可以对治无始以来的染污,但是否会走向另一面,生生不息的大德也丢失了,这个世界会陷入死气沉沉?

老子开演了更深的妙理,也就是四十章“反者道之动”的妙理。修道士虽然守静笃,入玄同大定,如如不动,但动的内因没有消失。老子提出了动的哲学。静本来是与动相反,但这是俗见。凡夫陷入静动二极的“边见”之中。老子所证的定被称为玄同大定,就证悟了动静一如的中道。

以下解读来自南怀瑾老师的《老子他说》

上古时代所谓的“士”,并非完全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士”的原本意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这八个字的原则,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士”。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作为一个士,学问道德都要精微无瑕到极点。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絜净精微。”“絜净”,是说学问接近宗教、哲学的境界。“精微”,则相当于科学上的精密性。道家的思想,亦从这个“絜净精微”的体系而来。

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絜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玄通”二字,可以连起来解释,如果分开来看,那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正是老子本身对“玄”所下的注解。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即是一切万物皆可以随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意思在此。一个人能够把宇宙轻轻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间,万有的千变万化由他自由指挥、创造,这不是比上帝还要伟大了吗?至于“通”,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家所讲的“圆融无碍”。也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六虚”也叫“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凡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以上是说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阶段,便合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然而,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还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动之徐生”,才是更重要的。否则,那只不过是小乘的境界罢了。只管自己,未能积极济世,自己一个人躲到山上静坐一万年,那又与庞大的人群有何相干?因此,还得“安以动之徐生”,由道体上起种种妙用。

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生生不息。我们也可以说一句俏皮话,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宝吧!老子把做工夫的方法,修养的程序与层次都说了,告诉你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佛家说“无生”,道家标榜“长生”,耶稣基督则用“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却用了一个“徐生”来表达。

“徐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重要。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这也是修道的秘诀,不一定只说盘腿打坐才是。做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道理。不过,太懒散的人不可以慢,应快两拍,否则本来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为了修道,再慢一拍,那就完了,永远赶不上时代,和社会脱了节。

“徐生”是针对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社会上,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好像疯狂大赛车一样,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动之徐生”。如果做生意的话,便是“动之徐赚”。慢慢地赚,细水长流,钱永远有你的份;一下赚饱了,成了暴发户,下次没得赚,这个生意就不好玩了。“动之徐生”,所可阐述的意义很多,可以多方面去运用。浅显而言,什么是“动之徐生”的修道功夫?“从容”便是。

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那将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点营养,“保此道者不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个人感悟:

若冬涉川,若畏四邻,若客,若冰之将释,若朴,若谷,若浊。第一次似乎见到老子如此激动的连续用了七个像什么什么的修辞,为什么?还是这里他认为必须要用类比才能将道理解释清楚?因为,这些比喻是用来形容一个士者,其实,也就是老子自己,普通人难易理解自己,但是一旦理解了比喻,也起码在一定程度上感同身受了吧。

浊以静之徐清,非常好的观察,混浊的水,在静置后可以慢慢的变清,那么人呢?可以在混沌和混乱中慢慢变安定和平静吗?为什么不能呢?

相关文章

  • 静动之大道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查...

  • 靜之徐清,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十五章,老子说孰能浊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我对这段话...

  • 百字瞻瞻11——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道德经 . 第十五章》 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

  • 道德经10

    毛笔字临帖打卡Day10 第十五章(下) 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 ...

  • 共学《道德经》第25天

    共学《道德经》第25天2022年3月12日 第二十五章法道自然 【原文】 有物混成①,先天地生。寂兮寥兮②,独立不...

  • 2019-05-15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之而新成。

  • 共学《道德经》第45天

    共学《道德经》第45天2022年4月1日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 【原文】 大成(1)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2),...

  • 道法自然

    道德经第廿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 百字瞻瞻28: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道德经与孩童生长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道德经 . 第四十五章》 最大的圆满中...

  • 阳明三立

    道德经第廿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五章:徐生不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grek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