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五一假期的第2天,上午孩子在家写作业,下午约了孩子的同学到月季园一起去玩。孩子们在一起玩滑板车和抓人的游戏,玩得很开心,闺女不小心摔了一跤,裤子破了一个洞,膝盖也挂彩了,好在只是皮外伤并无大碍。
我也利用假期的时间,学习、娱乐两不误。我按照之前制定的计划,按部就班的预习、听课和做题。自从学会了极简学习法,把所有的知识点搞懂搞透之后,学习起来真的很轻松,而且充满乐趣。知识也记得很牢,当自己预习完再听老师讲课,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再也不会走神,听不懂了。
而且我还不自觉地运用起了番茄学习的,把一个小时的学习分解成20分钟的三小段,中间休息三分钟,让自己的学习效率可以最大化。
人的注意力确实无法长时间集中,如果一学就是一个半小时,看上去很努力,其实效果大打折扣。而间断式学习,表面上似乎浪费了时间,但效率提高之后,其实是节省时间的。学习真的不能想当然,必须严格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
昨天听了蔡健雅为《不够善良的我们》创作的戏剧设计专辑。非常喜欢里面的两首歌《善良的我们》和《芬兰的距离》,她的嗓音有一种慵懒的沧桑感,无论是最初的《无底洞》、《达尔文》,还是后面的《红色高跟鞋》,以及现在的这两首歌,就像一位多年的老朋友,有她的陪伴,总是让人感觉温暖。
晚饭前听了金惟纯的新书《一切都有答案》,之前已经看了这本书的前面几十页,今天金老先生做客樊登的“作者光临”,听他自己解读这本书又是另一种感觉。看了纸质版的书再听别人与没看书听别人讲会是完全不同的感觉。看了书再听,你能从别人的解读中得到更多反馈,能看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你也能发现很多隐藏在角落里的宝藏,这些反馈正是让我们进步的源泉。
晚上看了两个小时的电影《心灵捕手》,这部由1997年由马特·达蒙主演的电影如果我之前没有听过善友教授的解读,应该不会留下太深的印象。剧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精彩,核心无非是讲一个数学天才如何克服童年的阴影,打开自己的内心,去追寻真正的自己的故事。不过你如果也和男主一样,拥有同样的创伤,或许就更有共鸣。
就像金惟纯在谈到他的二女儿时说,她二女儿最不喜欢的就是爸爸给她提建议,因为当他爸爸跟她说:“你做得很好,但是厉害的人会怎么做的时候……”,爸爸觉得自己是在提建议,但女儿听到的却是评价和期许,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女儿知道爸爸喜欢厉害的人,而自己不够厉害,所以爸爸才会给自己建议。当父母敞开心扉之后,金老师给她女儿写了一个“你不用厉害”的证书,告诉她,她不需要厉害,她只要做自己就好,爸爸会永远爱她,给她无条件的爱,不为别的,只因为她是爸爸的女儿。
金老师说,一个人想要不给别人建议真的太难了,尤其是对待我们的亲人。我们觉得自己的经验更丰富,所以忍不住想要提醒别人。但也许别人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如果我们真的希望别人好,最好的方式应该是分享,将我们自己打开,让对方走进来。
这就像《心灵捕手》里面的那个心理学的教授,当他彻底打开了自己,对方才能真正感受到你的内心,才能与你产生情感的共鸣,最后治愈彼此。
简庆芬和Rebecca不也是如此吗?
也许人与人最好的沟通方式就是“打开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