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感是自由的结果,是对自己的信任,就是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相信自己有这个能力。
“我一无所有”,“我一事无成”,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的价值感,他们会有一个习惯:可以轻易做到的事,会渐渐丧失兴趣,转而将目光投向自己无法轻易完成的事。
“凡是我有的,都是无所谓的;凡是我没有的,都是好的。凡是我会的,都是不重要的;凡是我不会的,都是重要的。”在这个逻辑的加持下,一个人就会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体验不到价值感。
真正的价值感是恒定的,是体验到“我的本质是好的”,不以外在拥有、事情怎样、他人的评价为转移。他对自己有着清晰的认知。自己好不好,不由别人来定义。
真正有价值感的人不会因为事情的失败或成功而转移自己的价值,也不会因此扰乱好与不好的自我评价。
真正的价值感并不是盲目隔离他人的评价,并不是忽视现实给出的反馈,而是能根据外在输入的信息形成自己的判断与认识,会根据外在的结果调整自己,而非盲目认同。
常见的几种价值感缺失:
1-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
这句话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对方对你说了什么,而是在于你认同了对方的话,全盘接受了对方的话。或者,对方说的话击中了你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让你被迫把不好的地方暴露出来了。
因为你无法独自确认自己是好的,所以,自我评价轻易就被他人的评价击破了。你需要经由他人的同意,才能感觉到自己是好的。
其实,并不是他人的否定让你丧失了价值感,而是你内在“他说我不好,就是我不好”的想法让你丧失了价值感。
价值感的丧失其实有两步:第一步,“我认为他是在说我不好”;第二步,“他能决定我,他说我不好,我就是不好”。
只有自己不认可自己,才会认同别人的指责和批评,而在别人说自己好的时候却犹豫、不确信。因为他心中有个“不好”,他在私下里已经评判过自己无数次,价值感已经被自己拉低了无数次,所以就更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了。
2-事情没做好,就是我不好。
本来只是一件事没做好,却把自己评判成糟糕的人。他把自己的价值感捆绑在事情上,仿佛只有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对才能证明自己是一个很好的人。
因为不敢做错事,所以变得小心翼翼或忍辱负重。他不允许自己失败,因为失败就会把他的价值感全部夺走。
事情没做好,只是一个由众多因素共同构成的结果。一个价值感低的人就只能看到“我不够好。”
3-别人不开心,就是我不好
自我价值感低的人会把他人的情绪与自己好不好做捆绑,会把外在很多东西都跟自己做捆绑,以至于随便发生一件不够好的事,就会触发“都是自己做得不好、做得很差、自己很差劲”的开关。好像他们的影响力很大。这是不是一种自恋呢?
4-别人比我好,就是我不好
你不是超人,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是必然的,并不能代表你不好、你很差。
5-习惯性给自己设立高目标
不是你不够好、不够优秀,而是在高目标衬托下的你不够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