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为变动之意,静为静止、不变之意。老子《道德经》中认为万物变化无常,最终归于虚静。道教吸取老子这一思想,并加以衍化,成为其教义理论的内容。汉代时,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认为天地的动静运作有一定的法则可循,若加以掌握,就能使丹道炼养与四季变化相和顺适宜,而与阴阳之炁相得无碍。并把动静与《易经》的乾坤二卦联系起来阐述其作丹之意。《太平经》中认为人具有阴阳的性质,天为阳,主动以生,地为阴,主静以养,阴阳相合,产生万物。从养生的方面说明动静,唐代司马承祯主张"坐忘"修道,认为心灵虚静才能产生悟知真道的智慧,心神驰动只能使人昏愚远道。任真子李荣用"重玄"的观点解说动静,认为从万物化生的方面看,从无生有,变动不已,又是有动的;道生万物,就是从静处开始动,万物归根,就是息动归寂。如此则动不常动,寂不常寂,永恒如此,但为教化"众生",才说"道"有寂有动,实际动与不动(寂静),应视作"非动非不动",才是重玄中道之义;最终,唯寂与动,寂动俱息,达到至虚空无的重玄境界。
联系道长获取《玄门散识》完整版!
道长QQ:364618948
电话:18045933058
微信:139456025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