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坟

作者: 产品参赵 | 来源:发表于2018-02-25 15:11 被阅读18次

题记:我的老家,是在农历大年三十下午,父辈带队去给祖坟烧纸。算是当地的一传统。

    农历腊月三十,麦苗已齐脚深,绿油油的覆盖斑驳。鞭炮声从山岗的坟地响起,迎着远山的苍翠和近水的白净,还能看到纸钱烧起来的火光和烟尘——那是村民在祭各家的祖坟,也叫“上坟”。

    在多数地区,例如湖广,人们都是清明扫墓,而我的老家更多是在年三十傍晚,父辈带着孩子们,挨个指给他们,说那个是祖父祖母的,那个是曾祖父曾祖母的……然后放了炮仗,依次烧上纸钱。烧的时候还要在地上画个圈,留一个口冲着坟,说是怕“钱”被别抢走。嘴里念叨着:爷爷,过年了,给你们送点钱,年三十晚上回家团聚啊。来,给你老爷老奶叩个头。孩子就听话地跪下叩了头。

    “床头无屎,坟头无纸”。说的是年轻时候不伺候屎尿孩子,老了就没人给自己坟前烧纸。老家还有句俗话“半夜嚼馍,喂(为)儿喂(为)女”。说的也是养儿防老的事。这是一种朴素的传承。在农村,看到田里的坟头越来越小,或者坟前没有纸灰,八成就是绝后了。这种感觉和翻看族谱时,看到祖上某一支断了香火的荒凉是相似的。

    暂且不论是否迷信,农村的坟是值得尊重的。因为今天埋在地下的多是解放前出生的,可算是从苦难中走过来的,甚至是一辈子扒黄土都不能填饱肚子的那些人。对普通百姓来说,坟墓是死者的归宿,对土地文化的亲近,使他们感觉“死有所葬,入土为安”,乃是所能设想的生命之最后诉求。祭祖就成了穷苦人生命中唯一最为庄严神圣不可替代的仪式,是一种对家族的忠诚和传承的载体,是中华传统文化和伦理的一部分,也是自古区别于蛮夷和蒙昧的教化标志。

    曾在不久前看到很多地方的“平坟运动”,窃以为是一种孝道传统的颠覆和文化信仰的缺失,就像是中国建国以来在三番五次的个人狂热主义煽动下,多少大大小小的文物和建筑被毁坏。封坟树木、安葬祖先,则是中国人奉行孝道的终极体现和最基本要求,故千里奔丧、卖身葬亲的现象史不绝书、广为流传。强制平坟是对中国大地上最后一点来自民间的私人尊严的破坏,无视中国人绵延数千年、最为自然而又最为广泛的信仰。虽不至于抽空仁义礼智、忠孝廉耻等中国核心价值的根基,但对于一个有着大国气度的国家,不该拿走仍处于沉默的大多数人最后的寄托。除非天下俱安乐!

  今年回家,看到了家谱,也跟着长辈看到了祖上的坟茔。坟前烧纸,我不觉得是迷信,而是有一种唤醒家族优良的振奋。

相关文章

  • 乡村.坟

    题记:我的老家,是在农历大年三十下午,父辈带队去给祖坟烧纸。算是当地的一传统。 农历腊月三十,麦苗已齐脚深,绿油...

  • 清明忆慈父

    清明忆慈父 清明忆父泪纷纷 黯然神伤断魂人 冥币纸钱坟前祭 一腔哀思绕乡村

  • 致天国的妈妈44

    清明将至,人们都在盘算着去祖坟拜祭。 虽然不远,然我决定不去你坟前。 乡村的人们要为死去的人穿上...

  • 《吟坟》

    坟,凄骨寒 坟,零落置 坟,人烟稀 坟上,积阴霜 坟上,过悲风 坟上,丧事兴 坟上草,死寂凄 坟上草,汲尸养 坟上...

  • 你在坟里头, 我在坟外头。 坟里坟外, 隔着前世今生!

  • 又遇清明

    乡村四月,梨花风起正清明。古人那“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总搅得人心绪不宁。 碧空如洗...

  • 风水入坟断

    地师看坟先认尸 男女之坟不难知 男坟草根带白朴 女坟草根只带泥 男坟草根直到底 女坟草根曲漂泥 老死坟头...

  • 房前屋后

    别处我不甚了解,然而北中国的乡村对“树”的情节是很深很深的。房前屋后、院里院外这是生活的地方,皆有绿树成荫;野地坟...

  • 阴宅风水望坟断口诀

    地师看坟先认尸 男女之坟不难知 男坟草根带白朴 女坟草根只带泥 男坟草根直到底 女坟草根曲漂泥 老死坟头生硬草 少...

  • 堕落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无休⽌的堕落 习惯了深渊的生活 终只能在地狱⾏走 谁懂 爬不出坟墓的忧伤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乡村.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er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