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认为自己对书香的痴迷是天生的。
小时候没机会读课外书,春节去县城串亲戚的时候一定要让老爸带我买本作文书带回家,每本作文书都能被我翻破皮。后来去县城读书,有位阿姨瞪着三轮车在学校门口摆摊卖书,也就有了蹭书读的机会,当然也经常节省生活费去买书。再后来,就是读大学了,读书的资源充足了,反倒没能静下心来读书。直到读研期间在异地实习,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的环境迫使我找书读,多亏了当时没有网络,才让我把读书这个习惯坚持了下来。
一开始在网上买了一堆的鸡汤和职场励志书,翻来覆去就讲那么点事,到现在这些书还在我书架的最底层吃土。陆续地开始接触物理、建筑、茶、历史、政治、个人管理等各类书,也开始在豆瓣写书评。读的越多,想了解的东西就更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随着豆瓣“读过”一栏数字变大,“想读”一栏的数字变得更大。
在学校的时候可以随心所欲地读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书,因为时间总是那么的充足和廉价,至少在当时是这么想的。但是参加工作后,想读的书还有那么多,可是能抽出来的时间总是那么少。工作性质的关系,经常晚上九点、十点多下班,有时候回到家连洗澡都要鼓起很大的勇气、用完仅剩的力气,还读个毛线的书啊,洗洗睡吧。难得到周末,如果不加班,能有时间读书着实是件幸福的事情。不过,长此以往,由于业余时间被挤压,读书逐渐变成了一项工作任务,成就感和阅读的快感完全被压力感抵消,反倒少了之前的乐趣,感觉工作和生活的节奏完全被读书打乱了。
那么,我该如何调整读书方法来适应环境的变化呢?
首先要明确读书的目的。主要有三个:
1、打开视野,扩宽思路;
2、提升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
3、消遣。
针对以上不同的目的,应该有对应的读书方法和替代品、互补品。
互联网时代,读书不再是了解这个世界的唯一渠道,甚至未必是获取信息的诸多渠道中的最优选择。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网上的信息质量在下降,图书的质量也在下降。盲目跟风读畅销书除了填满了出版商的腰包,获得不了多少干货和营养。挑选书籍一定要为自己的读书时间负责,慎重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高质量的书,避免选择被媒体有意炒作的书。同时,读书在当下未必是拓宽视野的最好方法。除了行万里路,视频、音频、微信公众号等电子类的内容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要停留在“看电影、听音乐都是浪费时间”这种当年小学班主主任类型的错误思维模式里。大多时候,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获取信息比单纯读书的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有意识地筛选出几个优质的内容类APP,或许更有收获!
近年来,专业知识和技能类的书,尤其是个人管理方法论的书越来越多。不管是从国外引进的,还是国内自产自销的,良莠不齐。然而实用的、好用的书,还是那么几本。此时,好读书,不如读好书。把几本经典的方法论的书琢磨透了足矣。最好是能抽出大段的时间,不间断地读完整本书,并尽快运用到生活和工作里,只有这样才能消化书中的精华。参加培训和分享会也是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好方法,同时还能扩宽视野,积累人脉。
常备几本休闲类的书,无聊的时候可以消遣用。虽然手机能打发绝大多数的无聊时光,但是读书这种以静制动的活动对平复心情的效果更好,至少对我是这样的。尤其是入睡前,玩手机会让大脑越来越兴奋,而读书能让我安静下来。不信?今晚你拿本《西方哲学史》试试!
避免陷入以下两大误区:
1、学生时代读书是为了积累知识,应对考试。而工作后读书,终究是为了开阔视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工作技能、积累获取优质生活的资本。如果读书时间有限,那就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读书,以找到解决方案为导向。
2、书永远也读不完,我们的脑子里塞不下那么多有效的信息。再说,借助搜索引擎就能做到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何必跟自己的脑袋过不去呢?读书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工作,千万别本末倒置,被读书毁了生活和工作。
所以呢,动手整理一下书架和“想读”清单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