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共读了不到一个小时,将三年级下册改编自《昆虫记》的课文《蜜蜂》。看课文,看单元导读页,明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然后看课后第一题,补充示意图,让学生提取信息,通过填空的方式了解实验过程。示意图分三步: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结论。
导师的第一个问题:实验目的编者已经给出:验证蜜蜂是否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请问,这真的是实验目的吗?我们细读文本,发现第一段指向了这个目的,验证在别人那里听说的观点。但是,看完整篇文章,这个实验不止有这个目的,还有对自然现象探究欲的呈现,科学实验的尝试,对科学思维的练习等等。
第二个问题:实验步骤如何填?仅仅是抓蜜蜂、放蜜蜂和数蜜蜂吗?
细读文本,导师有一系列追问:法布尔捉了一些蜜蜂到底是几只?怎么放纸袋?后面说二十只左右是他真实捉的蜜蜂数量吗?怎么做的记号?大概这样可以减少阻力,到底是逆风还是顺风?我推测蜜蜂找不到家了,为什么这么推测?小女儿说两点四十分回到窝里。一开始有说什么时间去放的吗?难道法布尔笨得连小女儿都不如……这样不断追问,发现整个实验过程的记录缺少很多细节,且逻辑混乱。
第三个问题:实验结论真的算是这个实验的结论吗?再返回课文去读,从实验过程看,这个结论在逻辑上缺少科学性。
第四个问题,课后练习第二题,从加点词语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仔细读全文和资料袋,这些语言与法布尔昆虫学家、文学家的身份不匹配,近似一种傻瓜式的表达。科学性与文学价值无从体现。法布尔说多次实验的那一段话,书中也看不到任何线索。
导师请我们再返回《昆虫记》去细读未经改编的原文《回窝》,对比阅读后,我们才发现,法布尔的文字真的是科学性与文学性价值极高,可是原文很多精妙表达与逻辑推理的细节处都被省略掉了。课文只剩下一个被抽取血肉和灵魂的扭曲骨架。
我问:为什么要对课文进行这样的阅读?
导师答:就是带着孩子对课文存疑:这样逻辑混乱的简单表达,难道是因为法布尔是一个笨蛋吗?他可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呢,难道法国人都那么笨?真实的法布尔作品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孩子真实的探究欲望被激发,再把孩子引向原著,进行比较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批判思维,也能真正地训练孩子的学科思维以及文学鉴赏力。
我上这篇课文时,侧重于指向语文要素的第二条,把实验过程写清楚。是把文本当作单元习作的例文,让孩子根据文本学会有条有理地搭建文章的框架。至于文章的文学价值,我也是让孩子读原著去感受其中的精妙。并没有向导师一样,不断存疑,并利用疑问去引发孩子的认知冲突,因此,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那种真正求知的欲望是不够的。课文上起来一板一眼,趣味性也不够。
由此可见,用审辨思维读细读教材,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本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