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根本的学习与创作:践行
时间是不可管理的,于是,就只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显然,我的做法是划算的。在时间轴上我已经走过20个刻度的时候,别人还在13.7以内晃荡,更多的人可能连5个刻度都没走过......复利效果在我身上更为显著,这明显很自然啊。
钱花掉了,才属于自己,时间度过了,才可以算进生命,这是朴素的道理。
我是如何获得财务自由的
我就跟朋友说,赚钱一定要快,不是因为我们贪,是因为我们懂道理,物理书上说的,想要摆脱地心引力飞出去, 得超过第二宇宙速度......我赚钱的速度一直很快,帮华正批发市场招商,让我第一次赚到了“万元”以上级别的钱,还是在前后十天之内;后来做过很多事情,也都很多也都很快.....
赚钱慢是一种罪。原罪。
因为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相对来看太狠了,大多数人不知道而已;你赚钱少,你赚钱慢,你就永远“飞不起来”,更别提“飞出去”了.....
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 林林总总包括很多,主要包括:
● 无继承资产债务与利息
● 欺骗与背叛
● 间或一定发生的灾难
● 税务与保险
● 必需品开支
超越“第二宇宙速度”,不然你飞不出去。当然,很多的人根本飞不起来。因为他们好像认为赚钱是很low的事情,他们不好意思赚钱,他们也不敢赚钱,甚至公开鄙视那些拼命赚钱或者赚到很多钱的人。与他们沟通过之后会发现,这些人好像根本就不知道财务上的“重力加速度”的存在,他们误以为自已活在真空里,他们觉得自己虽然也想飞,但飞不起来才是正常的结果....可奇怪的。
是,他们也一样想赚钱,样想赚很多钱,一样想很快地赚很多钱,但就是不愿意承认,也不愿意告诉别人,直接或间接的结果就是进入一种“自欺欺人”的状态一一要知道我们的大脑是不会对自己撒谎的,你要一定对它撒谎,它的策略就是相信那个谎言,直到那个谎言变成事实。
我在互联网上度过那两辈子
认真给自己找乐子的人,没法不招别人喜欢。
2009年8月,《把时间当作朋友》印刷版上架销售。不过,这一页的截图里,值得一提的并不是这个,而是右上角的两个数字,四年的时间里,我写了2,206篇文章,13,735条留言和评论....我从来不删除任何评论,即便是那些前来辱骂我的评论。
不删除评论是很重要的,先不说那些冠冕堂皇的话,比如,“'你有表达的的自由,我有捍卫你表达的自由的权利”,只说说这对自己的用处:
若是真能做到心平气和,那些反对你的和辱骂你的留言和评论,作用很多:
给你一些线索去理解那些人的思考方式;
偶尔你会发现自己的表达不清楚才招致误解;
还有些时候恰恰因为它们的存在而能确认自己确实是对的。
绝对不删除任何评论,在那几年里给我带来了另外一个好处:性情真的淡定起来,开始变得很难生气或者难过。
我今天的写作能力也是通过很长很长时间才磨炼出来的。
我自己翻翻2006年的文章,有时候会乐出来,读起来好费劲、写得很青涩;十年后的今天,我写文章几乎成了另外一个样子,但回头看的时候,进步真的很慢,所幸的只不过是每天都有一点进步一一而后享受到了复利效应而已。
我的几段个人经历以及一点总结
这段经历让我学会了什么呢?两件事儿吧:
●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 关键时刻,谁都帮不上忙,只能靠自己。
这段经历给我的,更重要,甚至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是:
失败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差一点成功了。
差一点成功,但没成功,顶多你跟原来的你一样,还是个二货,其实并不怎么丢人,因为人家本来就知道你是那个样子。可实际上你有机会成功,但就差那一点点,所以本来你可以不一样的,但现在就是一样的,这种情况一定很苦,很苦很苦,但说都没地儿说去,不是你不想诉苦,说实话,真实的情况是,说出来人家也不相信,当然,也没必要相信。
没人知道你的苦。所以,坚决不要抱怨。
没人害你,你也可能很倒霉。
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差一点成功了。
关键时刻,不要掉链子,没人能帮你,只有靠自己。
情绪这东西,百无一用,行动才是必须的。
主动选择——重生的关键
这就是为什么我自认28岁之前并没有实际活过的重要原因。在那些年里,我很少有机会做出什么选择,准确地讲,我一直在随波逐流, 而且,实际上我只能随波逐流。在自己的能力不够的情况下,在自己依然非常渺小的情况下,生活不会给你什么机会让你选择,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儿:生活给你什么你就用好什么,这已经是很坚强的态度了。
所有的重生都是主动的选择。事实上,我越来越倾向于认定,刚才已经说过:
衡量一个人是否真正活着的根本方法,就是看他是否有意愿、有能力做出主动的选择。
一生随波逐流,一生逆来顺受,算不上活着,甚至生不如死。在一个关键的节点上,人必须做出主动的选择。只有这样,活着才有意义。
那些年我到底干过多少蠢事
我买来一个新本子,很贵的那种,还准备了一支专门的笔,开始在那本子里记录我所有能想起来的、做过的蠢事......
刚开始的时候,每详细记录一件蠢事就有“ 从此自暴自弃”的冲动,甚至有些时候竟然会觉得做蠢事也挺开心的.. .. ..当然这就是那些蠢事的可怕之处。
一两 个星期不到的时间里,我几乎已经写满了一整本.....然后才开始渐渐有了解脱的感觉。真的很奇妙,写出来就好像是排泄了出去一样,手里拿着本子,看着那些文字,就好像那些事情是发生在别人的身上一样。我开始想象那是一 本真诚的小说,而我是隔世的读者,偶尔会心一笑或者哭。
记录是有好处的。它会成为个参照系,明显的参照系,放在那里。再有愚蠢想法的时候,会让你不由自主地在脑子里搜索记录在那里的曾经的愚蠢行为,而后,那些愚蠢的想法就很难转化为愚蠢的行动了。
甚至,那些记录就好像是个筛子,把很多愚蠢的想法直接过滤掉了,乃至于你都不知道。
我们必须自主持续升级我们自己
我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自信,而不是对自己的现状自信....
拿着现状与他人 相互比较,必然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而比较带来的幸福感,通常也是虚妄的。即便是要比较,那被比较的对象也应该是“自己的现状”和“自己的未来”;而不是“自己的现状”与“'别人的现状”。
概念是一切知识的基石
新学期开始的时候,领回来教材,第一件事儿不是去“包书皮”,而是把每一一章的重要概念都抄一遍,随后直接死记硬背到脑子里......
是否完全理解并不重要。那些将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练习等手段消化吸收的概念早已经一一个字不差地记在脑子里,所以我可以随时调用,没有死记硬背过的人却不一定能随时调用--他们不去翻下书断然想不起来完整具体的定义。
1998年的时候,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的研究人员做了一组调查,向3万名被调查者询问两个问题:
过去的一年里你遭遇了多大的压力? 你相信压力有害健康吗?
就这么简单。
这项研究结果发表在2012年9月份的Health Psychol杂志上,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全文: Does the Perception thatStress Affects Health Matter?The Association with Healthand Mortality
8年后,也就是2006年,研究者们开始核对公开记录,看看8年前被调查的那些人中有哪些已经去世了....
统计结果很惊人:
巨大压力可能提高高达43%的死亡危险......
但有另外一个结果更为惊人:
那高达43%的被提高的死亡危险,只适用于那些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
换言之,那些不相信压力有害健康的人,尽管也遭遇了同样大的压力,却实际上没受到什么影响一一事实上,这些人相反恰恰是整个受调查人群中死亡率最低的。
研究者的结论是:
致命的不是压力本身,而是压力与观念(认为压力有害健康甚至致命)的组合。
研究者经过进一步计算, 认为在那过去的8年中,大约有182,000美国人过早死亡,仅仅是因为他们相信压力有害健康.......若果真如此,那这个观念在美国可以排进致死原因的前十五位。比皮肤癌、艾滋病与谋杀都要靠前!
换言之: “很多人其实是被自己慢慢吓死的
人就是这样一种动物:心理与生理相互影响。
非议、争论,与鄙视链
很快就发现所谓的非议,是用来欺负弱者的一一那些混蛋们根本不敢对明显的强者有所非议,因为他们知道随后的报复可不是闹着玩的。
于是,我领悟了人生第一个重要道理:
善恶其实是次要的。所谓“ 人人心里有杆秤”那秤称的其实是强弱。
只允许讨论,不允许争论。
● 讨论的目标是为了让自己想得清楚;
● 争论的目标是为了让彻底说服对方;
我是如何做到不和老婆吵架的
高级的操作系统(比 如多任务操作系统)与低级的操作系统(比如单任务操作系统)沟通是很困难的,因为对于高级操作系统来说,“向下兼容” 不仅很困难,干脆是一种不可能克服的拖累一一当然,事实上,“向下兼容”只不过是良好愿望而已,事实上根本做不到。
所以,在选择伴侣的时候,最好.....
● 寻找同级别的操作系统;
● 要升级就大家一块儿升级
我身边的朋友,都是家庭幸福的。他们都符合以上这两个特征。这不是我运气好,而是我基本上只挑这样的人做朋友,因为若不是这样的人,我跟他们沟通也费劲。
人们经常开玩笑,“三观不和最伤感情了....”, 其实真的不是玩笑。的确如此,从某个角度望过去,所谓的三观,就是在说操作系统的一部分。
在选择伴侣的时候,貌似绝大多数人并不关心那最核心、最重要的“ 操作系统”,而是只关心其它的方面——他们误以为重要的方面。这就是症结所在。比如,“门当户对”,其实就可能是为了找到“合适的、可兼容的操作系统”,只不过,这种方法论,不直接,不本质,也不够朴素,所以总是出现各种差错,酿成各种悲剧。
在我看来,一切的鸡毛蒜皮喋喋不休,都发生在低级的、协议混乱的操作系统之间。有时高级的操作系统,可能会不小心与低级的操作系统“吵”起来,最终一定是高级的那个吃亏....信你也仔细观察一下,你最终会得到一模一样的结论。
不要跟傻屄争论,他们会把你拉到他们的世界里,用他们多年的丰富经验迅速捣毁你,他们凯旋而归,而你就惨了,回不来了......
这真的不是玩笑。
说到这里,现在总结下来,倒也简单了,夫妻不吵架或者逐步减少吵架频率的方法论无非是:
共同创建协议,共同遵守协议,共同升级协议
嗯,就这样,我和我老婆二十多年没怎么吵过架。
当然,身边还有很多原本应该很亲近但实际上却不那么亲近的人——亲戚。 不知道为什么,我发现亲戚竟然是最难与之共同成长群体,也许是现代人的生活结构发生了变化罢。另外一个群体也是如此,老同学。明明心里有那么多的亲近之感,但确实早就失去了共同成长的机会。那怎么办?
我有一次从计算机世界里借用了一个概念,进而发展出了一套方法论。这个概念是:
虚拟机
在电脑上,最初的时候,我用的是VMWare,现在用的是Oracle的VirtualBox。需要使用Windows XP时代的软件的时候,就开个虚拟机,在里面跑一套旧系统,在那个虚拟机可以运行外面跑不动的老软件。
后来我才反应过来,我应该在自己的大脑里也多创建几个虚拟机才对啊!这真是非常先进的方法论!一一说多少遍都不过份:向计算机科学学习思考,等同于向地球上最聪明的人学习思考......
于是,我闲着没事儿的时候,读了好几本关于星象、星座的书。遇到喜欢这些概念的人,必须沟通的话,就开个虚拟机,跑个跟他们一样的操作系统......
果然皆大欢喜。更进一步,我闲着没事儿琢磨了一下亲戚长辈的思考模式,然后专门为他们做了一套“虚拟机镜像”,在一些必须跟他们相处的环境里,打开这个虚拟机:
.....
再然后我才反应过来,这样的事儿其实我早就做过啊!当年我教书的时候,之所以被学生“感觉教得好” ,无非就是相当于我在脑子里开启了一个与他们一样操作系统的虚拟机,所以我知道他们跑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所以我才有清楚的解决方案啊.....
有恰当的方法论可以应用,真幸福。
什么是朋友
对很多人来说,教科书里的概念是学来应付考试的,考试过后,那些概念就扔掉了,美其名日“ 还给老师了”.....这样的习惯使得大多数人从来不认真仔细地审视自己正在使用的概念。其实,生活中的每个概念都需要审视、清理、升级、再重新审视、重新清理、再次升级的。
让我们从特一个别简单、特别基础的,我们一生都在用的概念作为例子:
朋友
什么是朋友呢?
友谊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于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什么叫“闯荡江湖”啊?就是离家走南闯北谋生活呗。那你就是闯江湖的人。走南闯北,要会识人。两种人不能交,第一种,太黑的,第二种,对老婆不好的。
你一路会遇到很多官府的人,那种太黑的,早晚会栽。别跟他们对着干,你要绕着走,没空得罪他们,也没必要跟他们有任何交道。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也没用一他们太黑,巴结他们,你就变了;还有啊,他们早晚会得罪更黑的人而被干掉,所以,就算你巴结上了,也还是没用的......
你到个地方,人生地不熟,新认识个人,你咋知道他是什么样啊?告诉你个简单的方法,请他们全家吃饭,多请几次,多观察。要是这个人对老婆很好,那你就好好交,如果他对老婆不好,那你就闪。为啥啊?你想,老婆是他这一生非血缘关系最亲的人,他对自己老婆都不好,怎么可能对你好呢?那不是扯淡吗?说啥都是没用的,得看他干啥。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自己的进步,我在选择朋友方面越来越剔,理由也很简单明了:每个人的时间都有限,必须认真选择值得花时间的人,否则不划算。于是,我有了几个简单的标准,作为我甄别朋友的方法论:
● 一技之长
● 追求进步
● 真诚热情
这种看似简单的标准,作用却是神奇的。没有多久,你就好像“凭空”多了一只眼睛一样,在一大群人中,你甚至可以瞬间直接锚定那个可能是符合标准的人。再后来,我又多了一个标准:所谓的大牛,就是那些有能力构建自己的世界的人。
这些人的特点是,由于他们已经强大到一定的程度,于是自然而然地更多关注自己的世界而不是外部的世界。于是,当你坐在他的对面,你总会感觉他的目光常常穿透你....这不是错觉,这大抵上是因为他的目光焦点并不在你的身上,而是更远的地方——你和你的周遭,对他来说是外界......
这种感受比较难以描述,但我有我自己的概念去定义,这种人是那种“内视”的人:他们看的不是外界,他们看到的是自己心里构造的那个世界,与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不同的是,他们很在意自己的构造是不是合理。遇到这种“内视”的人,我就知道,他已经是大牛了,别人看不看得到,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关于甄别朋友的方法论,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必须提及:
用嘴道歉的人不值得交往,用行动道歉的人遇到一个就要珍惜一个。
我经常组局,介绍一些有趣的朋友们相互认识。但有一个原则永远不变,我从来不安排一个人需要求另外一个人帮忙的局一这种不对等的局,没有意思,谁爱组就谁组去,我没兴趣。
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其实,我觉得人们常说的情商,在我这里的定义就是这样:
所谓的情商,指的是一个人有多大的能力去创造共赢局面。
不要说多人,就是两个人交往,也最好尽量避免求人的状态,这样的关系没办法长久。最好是能够创造一一个两人共赢的局面,各自都开心。这不太容易做到,但肯定值得为此多花时间做功课。
成为一个有战友的人
不能做朋友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战友的。所以,有潜力可以成为战友的人,和有潜力能作为朋友的人是一样的,需要起码三个特征:
一技之长、追求进步、真诚热情
连一技之长都没有的人,是没有战斗力的,当“战斗”打响的时候,他们相当于手无寸铁,甚至手无缚鸡之力,无用之人。不追求进步的人,不学习的人,甚至舍不得钱买书的人,是不会有更强的战斗力的。不真诚的人,是不可能跟你同甘共苦的,又如何与你出生入死呢?
有些人别说战友了,连朋友都做不得,尤其是那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他们总是毫无主张(就是其实没脑子),遇事总是各种纠结(还是没脑子),要么唉声叹气地抱怨,要么无能地暴跳如雷(反正就是没脑子) ...遇到这种人,一定要当机立断地断舍离,顶多偶尔为他们打开一个虚拟机,应付一下,但有一扇大门一定要直接关掉,让他们绝对没办法进入属于你的那个领域。
为了能与那些有一技之长,还追求进步,并且真诚热情的人做朋友,你自己也必须是他们的同类,否则他们是不会跟你做朋友的,对他们来说,直接对你断舍离,不才是最划算的吗?
朋友不会自动变为战友。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或者经过以下几个阶段,朋友才可能转变成战友:
● 共同目标
● 并肩战斗
● 共享成果
找到共同的目标,并且经过沟通,确立共同的目标,这很重要一一否则没有战斗,就算有也是各自的战斗。有了共同的目标,才有并肩战斗,才有同甘共苦,才有荣辱与共,才有出生入死,才有共进退......
没有共同目标的,不是战友,是狐朋狗友,不是团队,是团伙。
所谓战斗力,长期来看,是脑力,而不是体力,核心是学习能力。要先把自己变成战士,然后才有资格寻找到其他的战士,找到共同目标之后,成为战友,然后共同浴血奋战,达成成就。看看历史书吧,有一个生死战友,就很厉害了,陈胜、吴广,各自只有一个真正的生死战友;有两个生死战友,就可以桃园三结义了....
创个业什么的,根本不是什么事儿罢?
所谓的领导力,其实就是带着战友战斗,然后自己成长,也帮助他们成长,帮助战友再找到战友,....两三个层级下来,就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团队。
有一本书,The Leadership Pipeline,中译本叫《领导梯队》,是《新生》社群成员必读的书籍。
我的销售概念与方法论
所以,直至今天,做了二十年优秀销售之后的我,如果被问及‘ 终极销售技巧究竟是什么? ” 的话,我会这样回答:
我希望这不是技巧。这应该只是一个习惯:把客户真的当作好朋友。
真的做到这点,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整个想法都可能变了。别说不好意思,你就是不愿意把不好的东西卖给朋友的。甚至即便是好东西,也要三思而行,万一有什么闪失怎么办?别说卖了,哪怕推荐都要自然而然地三思而行。
我写了《理财》系列之后,无数闻声而来的广告主,名头都很大,产品说实话也有不错的,但我就是坚决不向我的朋友推荐理财产品的。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啊,万一出现闪失怎么办?我买到- -把精致的雅马哈静音吉他,我乐于推荐给我的朋友,哪怕我在中间没有一分钱的利润;但理财产品天然是有风险的,而那风险也不是我自己能控制的,我为什么要承担那“万一”的恶果?
二十年来我就是这么想的。回头总结的时候,其实是很冷酷的:
那些酒肉朋友,那些平日里跟你热闹的人,绝大多数都是靠不住的。
而那些买过你的东西的人,其实早就用钞票和行动支持过你
这是两张最宝贵的选票。即便是你之前已经想尽一切办法卖最好的东西、甚至做最好的东西,其实相对那些酒肉朋友、狐朋狗友来说,那些优质客户才是真正已经认同你价值的人。我觉得不重视这些真正的朋友,才算是真的没有良心。
光环效应
把东西做到最好的人,往往能自然而然地享受这世上看起来最好的一种状态:
头上有光环
不过,光环效应同时可能是毁人的。光环效应之所以存在,并且能量巨大,本质上就是因为绝大多数人无能力判断,甚至不知道自己其实完全无能力判断。 于是,光环效应是迷惑人的,但创造者要抵御这股力量,不能被自己的光环晃瞎了自己的眼镜,灼坏了自己的脑子,要想尽一切办法继续做出更好的东西。
如何克制自己的推销欲望
说服他人有两个重要的终极诀窍。
第一个:让对方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把结论塞给对方。
如果那结论是对方原本就可以接受的,接下来不用更多的说明;如果那结论与对方的观念不一致、甚至相反,接下来的说明进程绝对不会顺利的,因为对方从一开始就会不断尝试反驳你的说法,维护他自己的立场...这种情况下,能说服对方才怪了呢。
第二个,实际上是第一个的升级版:自已成为榜样,对方若是认同,自然就会追随。
践行,才是真正的学习;也只有践行,才可能带来真正的改变;只有改变,才会成为榜样。若是已经成为了榜样,根本不需要说服过程,用不着费那些口舌。就是这样。
注意,榜样其实不需要完美。只需要确实不断进步,就已经是神一样的榜样了..
有效沟通,真的很难。与其花时间精力推销,还真不如把那时间花在自己身上,默默地成为榜样好了。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主次不分,是绝大多数人的永存问题。我们不能这样。如果有问题非要解决不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那里面的主次,把最重要的先做好,这个做到了之后,再去关注细节,而这样的时候也确实有能力关注更细的细节,否则,本末倒置,一无所是。
永远问自己,“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先去做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事儿,先去解决那些真正重要、最重要的问题,至于细节么,那是要等到前面那些事儿做完之后再去做的事情....所以,有些问题不用解决,至少不用在最重要的问题被解决之前解决。
惊喜的定义与创造惊喜的方法论
认识很多的人,其实是没用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是没有操作系统的,或者即便有,也是过时的操作系统。认识他们没用,不仅没用,甚至是一种罪,因为你在耽误自己可能的效率。
要想办法认识很多真正拥有高效率的操作系统的人。长期以来,我发现外界的定义都是没用的,学历、身份、地位等各种标签,都是除了迷惑他人之外完全没用的东西。到最后,只有一种方式有用:
交流
可能是坐下来喝茶,也可能是读对方的文字,更可能是长期观察。甄别出那些有属于自己的高效操作系统的人,甄别出那些愿意打磨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人,遇到了,必须马上连接。
如何避免坏运气
在技能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别指望运气。因为坏运气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格外可怕。
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来不及
言归正传,转换焦点,是整个征程的起点。事实上,这就是我在多年后不可能再是个托福培训教师的根本原因。每当我意识到某个大势存在,并且对之深入思考之后,得到的结论总是一样的:
我必须离开,我必须存在。
不能容错的系统肯定是脆弱的
也就是说,我们最好给自己的操作系统设置一定的容错机制。比如,遇到貌似不能沟通的人(操作系统不同),多想想,就知道起码有以下几个选择:
1.直接停止沟通(注意不要引爆自己的情绪进而浪费时间) ;
2.只沟通能沟通的(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精力)
3.换个方式沟通(开个虚拟机玩玩? )
4.伪沟通(为了避免引爆对方的情绪浪费自己的时间)
为什么一定要自学
我个人对这个想法有多么坚定呢?几乎从一开始我就相信:
教,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个道理永远都是对的。
如果你想创业找个靠谱合伙人,那么请注意两个根基:
远离那些“表现型”选手,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进取型”选手。
远离那些应付了事的人,无论多费劲也要去找到那些“把事情当作自己的事儿来做”的人。
如何真正消化一本书
读不懂怎么办?没关系,只有一个办法靠谱:硬着头皮读完,然后反复读很多遍。这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本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重要的知识,从来都是通过反复学习才能获得的。一下就能学会得东西,通常上价值不大。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把你学到的,总结好的,琢磨清楚的那些知识(不是胡说八道的那些东西)传递出去,分享给你身边的人。
分享,不仅需要能力支撑,也是培养能力的最重要手段。知识分享,没有成本,只有收益
双方都有的收益。
分享的技巧很简单:
1.真诚,只分享自己确实觉得好的东西;
2.也是真诚,绝对不能居高临下地装蛋;
3.还是真诚,对方完全有可能不理解你。
还没完!别忘了问自己这个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概念、这个方法论、这个道理、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是让你真正培养融会贯通能力的方式。所谓的聪明就是这么来的:脑子里有足够多清晰正确的概念与方法论,然后它们之间还有正确应有的关联。
所以聪明的操作系统总是有更多的想法、更多的方案、更多的可能性。
万一想到了可以“出其不意”地使用的场景,那就赚大了,因为同样的东西到了你的手里却发挥了不一样的作用,你当然与众不同,也只能与众不同。
与喜欢学习的人泡在一起。
这一点真的特别重要。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非常大的,与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正面的影响力很大;与不喜欢学习的人在一起,负面的影响力不仅很大也很可怕。
寻找那些终生学习的人,把他们当作朋友,把他们当作榜样。
活在未来,而不是当下
“ 做事之前常常要在脑子里预演至少一次”,渐渐就成了我的习惯。再后来发现这个习惯还真不是每个人都有,绝大多数人好像一辈子永远只靠临场发挥。这并不令人羡慕,因为“临场发挥”的结果常常并不好。
按照未来的你所需要的标准去学习、去工作将会构建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
关于圣人与榜样
每当我需要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总是先从书入手一一网络上碎片化的文章,基本上毫无用处(尽管,这么说可能会伤到一些人) 。 免费的不是不好,只是按照经济规律,免费的东西通常伴有隐秘的成本(只不过有些人坚决不相信而已) 。买书,我通常不会只买一本,我会一口气买若干本
基本上是5~7本(为什么是差不多7本呢? 你猜!)。在Amazon上搜索,相关话题的书籍,只要符合基本条件的就直接买下来,买一堆回来:
知名作者的。知名且专业对口的出版社的;版次更多些的;, 印次更多些的;评分相对高些的.....
我觉得在我不懂那个领域的时候,连挑书都是浪费时间。
只能从通用的标准入手,只因为专业知识完全缺失么。去问别人应该看什么书,这更是浪费时间,因为别人怎么知道你需要的是什么_尤其是连你自己都搞不明白问题究竟是什么的情况下岂不更是如此?拿来别人列出来的书单,照单全收,还是浪费时间
因为没有什么书单是针对你定制的。
这样的方法论可以用在“向他人学习”的行为上。
无论学什么,都可以同时向多个人学习(就好像可以多买几本相同领域的书并阅读一样)
只要满足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成为学习对象(就好像挑书那样,设定一些基本条件) ;
总是可以在这个人身上学到这点,在那个人身上学到另外一点;
甚至可以从烂人身上反向学习如何才能避免变成那种烂人?
曾经,我也好像需要榜样的激励,后来放弃了。如果把榜样比作好书,理由就清晰了:
好书永远存在;经典书籍永远不止一本;。经典书籍也有可能被颠覆的可能。新的好书永远源源不断,众多好书都各有千秋.....
同样的道理,
榜样永远存在,值得当作榜样的人其实有很多;
曾经的榜样,很可能被颠覆,实际上经常被颠覆;.新的榜样永远远远不断;即便是普通人也常常各有千秋。
若是我买了一本书,在里面学到哪怕一点东西就觉得已经很值了,那么我看到一个优秀的人,只需要从他身上学会一点点就已经很值了,不是吗?既然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我又何必把谁当作榜样?既然每个人都有可取之处,为什么要认为这个值得作为榜样,那个却不能?一_难道最终我要被“装得更好的那个人”蒙蔽吗?
“被装得最好的那个人蒙蔽”,是寻求单一榜样的最可怕后果。
再后来,我就想,其实真的没必要找什么榜样了,因为之前需要榜样”是为了追赶和超越,可现在,我们是确定、确信自己只要不死就要每天进步一点点的人,榜样的意义并不大。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越发地明白,完美无缺的榜样,只存在于信息流动不畅通的时代里,不是吗?
再反过来,我自己也特别害怕自己被别人当作榜样处理。首先,榜样是要被追赶,被超越的;
其次,榜样是被要求至善至美、绝无瑕疵的.....最要命的是,互联网时代里,所有的榜样最终是要被爆光的....
为什么你最终竟然无法改变自己
知道自己的缺点,也知道自己改不掉,其实并不是最坏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是,自已确实有缺点,自己却完全不知道,甚至以为自己其实是完美的。这才是真正不可容忍的缺陷。
想改,却最终失败,大抵上都是“误以为改变是瞬间的事情”造成的。
刚开始用力过猛, 就基本上注定会失败。
早期过份勤奋,所以很多该做的事儿都被挤掉了,所以这些该做没做的事情最终会集中起来一起报复你,不信走着瞧!
千万别用力过猛。避免这个误区的核心在于,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最初的弱小。既然改变是个过程,那么就可以把“改变”理解成一股势力,最初相当弱小的势力,它需要时间,需要投入,需要持续投入才能逐步壮大起来。它就跟花儿一样,上来就浇了太多的水,会被涝死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其实只不过是变化失败之后的“合理化解释”而已.. ....
所有人都一样,在失败之后最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最简单、直接、粗暴,最有效的解释莫过于:
我没那个基因! 我没那个天份! 我没那个命罢?
一旦想到这里,这里就成了已经被证明为正确的终点.....温暖的死胡同。
反向塑造——暗流涌动的势力
很多的时候,其实是那些学生在塑造老师。
人是很容易被‘“反向塑造”的。你跟什么样的人打交道,哪怕你“高高在上”,你还是会反过来被他们塑造。再比如,同样是做销售,卖奢侈品的、卖高档商品的、卖中档商品的、买低档商品的,各自都会被塑造成不同的样子,不信你就观察一下。
千万要小心自己被反向塑造成你原本不应该变成的样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不是空话,这也不应该只被肤浅地理解。
也许,现在你能理解为什么我比较不吝于使用这样的措辞罢?
远离____的人
对于这样的措辞,这样的决绝,很多读者可能并不适应。
但相信我,这样的决绝,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不知道给我剩下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不知道为我消灭了多少麻烦多少无奈。
有的时候,无法远离,那就要通过挣扎,时常认真审视自己,看看自己有没有被反向塑造成意外地不好的样子,哪怕有一点点倾向,都要赶紧矫正,对自己决不手软才对。
认真筛选自己的朋友,很必要
因为他们终究会成为塑造你的一股力量;认真筛选自己面对的所有人,同样必要,因为他们的力量更大,人多势众,生生不息,连绵不绝,所以更要小心,需要更多挣扎。若有可能,要认真选择自己所身处的环境——因为,地理位置很重要, 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更为重要。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那是莲花,那不是人;而人想要摆脱反向塑造,不仅不可能天然做到,而且需要很多努力、很多挣扎。人要真诚热爱自己一一然而,很多人其实没有这样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