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报家门

作者: 东方一任 | 来源:发表于2024-02-15 07:54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自报家门,最初源自戏曲中,演员一出场先介绍角色的姓名、家世、来历,以帮助观众理解角色和剧情。现在这个词语被广泛用来比喻个人在社交场合或网络交流中作自我介绍。自报家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

    我是一九六五年生的。二月二十四日。按阴历算,是正月二十三日。这是一个贴金牛日。相传为老子骑牛过函谷关之日。新中国成立前在一些农村,这一天用黄裱纸剪一“金牛”贴于门上,上面还写着“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散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民间有谚语曰:“大忌二十三,太上老君不出庵”“正月二十三,老驴老马歇一天”等,可见中国传统很重视这个日子。沾了这个光,我每年的生日都不会忘记。

    我的家庭是一个中农家庭。房屋、家具、习俗,都很旧。只有两间主屋、两间西屋,房屋低矮阴暗不够敞亮。一直到我读高中时,晚上屋里点的还是柴油灯。夜晚学习,第二天早晨鼻子里都有黑灰。

    我的曾祖父是清朝末科的武“秀才”。因为与人打架受伤,一只手拖着马尾巴跑了四十里回到家,终因伤势过重而离世。我的祖父没有继承武术基因,而是颇具经商天赋,一个人在南京闯荡,通过经营废品回收,在南京城中心盖起三间带院子的砖瓦房。二十世纪末,叔叔家的堂兄拆迁获得两套商品房。“文革”中,祖父被遣送回老家,我只见过他一面。那天正好我打嗝不止。他说叫不动我,我很奇怪,我刚见他不久,他盼附过我做什么事呀?我使劲地想,怎么也想不起来。他哈哈大笑:“隔不打了吧!”他说这是治打隔最好的办法。

    我的祖母是一个会抽烟的小老太。她的口头禅是,每天几支烟二两酒,生活全都有。在农村,抽烟的老太太真不多见。

    我的母亲姓谢。谢家是本地大族。在一九四九年她十六岁读小学一年级,直到小学毕业未考上中学,可见家族比较开明。她现在签名还是用繁体字。母爱如海,六十岁时,她进城辅导孙子认字,背诵简单的古诗词。

    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文化人。他是一名畜牧兽医,还是一个擅长书法、古诗词甚至懂音乐简谱的人。每年春节,乡里多人拿来红纸请他写春联是常态。他还用所学知识,救活了一个溺水儿童,收到感谢奖品《毛泽东选集》一套。他的书法,照我看是很有功力的,可惜局处在乡下农村,未能浪游万里,多睹大家真迹。又未曾学诗,题写多用成句,只成“一方之士”,声名传得不远。

    父爱如山。我父亲是一个多才多艺之人。如果说我还不算太笨,大概跟我从父亲那里接受的遗传因子有点关系。我的审美意识的形成,跟从小看他写字,跟他学古诗词有关。我父亲是个随便的人,比较有同情心,能平等待人。我十几岁时就和他对座饮酒。他说:“泗阳人义气当头,家乡观念重,会说泗阳话,就要帮帮他。泗阳人要会喝酒,泗阳的麻雀也能喝二两。”他的这种喝酒理论处事原则也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所从事的工作和写作。

    我的小学和初中是在本村读的。我姊妹兄弟四个和母亲都就读于启明小学。

    小学是没收大地主崔大胖家的院子,三排院落,十几间房子,门前还有大操场,长满荷花的大水塘。我每天上学、放学,都会可以看见庄邻黄大妈的儿子用一个长柄的长舀子浇水、浇粪,水、粪扇面似的洒开,因为用水方便,下河即可担来,人也勤快,菜长得很好。我还会东看看、西看看,看看蓝天,看看大桥,走到桥上,上面是天,下面是水,觉得体重变轻了,有凌空之感。

    我自小学五年级至初中毕业,教语文的都是一位姓石的先生。石先生很有学问,在一九六四年被诬陷为“新华党”,平反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很喜欢我。我的作文几乎每次都是“范文”。他所传授的挤牛奶学习法,每天挤一点,一直是我遵循的方法。

    我读的高中是泗阳的新袁中学。这是一座创立很早的学校,是泗阳历史悠久的四所老完中之一,至今已有七十年的历史。这所学校东西路两侧硕大的法国梧桐树,五十年代苏联飞机式建筑是独有的特色。学校东边是农田,春天一到,碧绿的麦苗、油菜、蚕豆正在开花,很喜人。西边可看到黄码河河堤上的杨柳,看到小船帆在树头后面缓缓移动。缓缓移动的船帆叫我的心有点酸酸的,也甜甜的。我们每天吃过饭,拿着饭盒、筷子在黄码河边洗刷的场景历历在目。偶有叉鱼的沿河走,捏着鱼叉,歘地一叉下去,一条一尺多长的青鱼就叉上来了。晚上睡在学校西南角一幢大房子里,地上铺满稻草,空气中弥漫着随地小便的味道,最难熬的是虱子可以自由地从一个人的被窝里爬到另一个人的被窝。因为不讲卫生,我身上起了疥疮,不得不休学一个星期,耽误了大好的学习时光,至今身上还留有疥疮伤疤痕迹。

    一九八三年,我到泗阳县城考大学。到泗阳,得了一场痢疾,一边吃药一边进考场。考完了,一点把握没有。天保佑,发了榜,我居然考中了淮阴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一九八六年,毕业后我留在了图书馆工作。一门心思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知识,立志于做一名图书馆学的行家里手。正当我在图书馆专业小有成就的时候,组织上安排我到校报编辑部任编辑工作。我愉快地接受了这项工作。

    自一九九六年至二〇一九年,我一直在校报编辑部工作。编过《淮阴师范学院报》、淮师新闻网、淮师宣传部网站。我对新闻宣传是很有感情的。新闻追求真实,强调时效性。江苏省校报评估专家说,我编的报纸,副刊文章地方色彩浓,很多散文里都有水,充满了水的感觉。我想了想,真是这样。这是很自然的。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全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就在我家南边。洪泽湖位于淮河的下游,周围地势低平,同时湖泊的出水口位置较低,使得洪水很难流出湖泊。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洪泽湖成为一个悬湖。水不但于不自觉中成了我选择散文的背景,并且也影响了我编报纸的风格。水有时是汹涌澎湃的,但我喜欢的水是柔软的,平和的,静静地流着的。   

    二〇一九年夏天,我调到党委组织部统战部工作,一直到现在。

    我十九岁在大学获得学校作文比赛一等奖开始,今年六十岁,写作时间不可谓不长。但我的写作一直是断断续续,一阵一阵的,因此散文写作数量很少。大部分是新闻作品和学术论文。杜甫诗:“座下人渐多”。现在每有宴会,我常被请到上席,我年龄大了,推辞就有点矫情了。

    我较早意识到要把散文写作和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特点是和传统文化脱节,而且很严重,许多人连繁体字都不认识,更不用说背诵古代优美的散文了。我特别喜欢《论语•先进篇第十一》中的一段话。

    子路、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对话翻译为现代文意思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龄都大,而不敢讲真话。平时你们说:‘没人了解我呀 !’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准备干什么呢?”“曾点,你怎么样?”曾点正在弹瑟,已经接近尾声,听到孔子问话,铿地一声把瑟放下,站起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个人说的都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 ?都是各谈自己的志向。”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服装已经做好,领着五六个人,带上六七个孩子,在沂水边沐浴,在舞雩台上任风吹拂,唱着歌一路归来。”孔子感叹地赞叹说:“我赞同曾点的主张啊!”

    孔子师生的对话写得非常美。曾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

    一篇散文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作的。作者写了,读者读了,创作过程才算完成。作者写了在媒体平台发了,任读者去评说吧。我这篇《自报家门》是不是有点太长了,在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我可能有点不合时宜吧,我就是我,不会因一些人的意见去改变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报家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hmea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