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爷爷是我们爷爷辈最小的一个,因常年在外,在我的印象里并没有他这号人的存在。长大后,仅见过两次面,也并未记住他的样子,脑海里关于他的面容还是从留下的照片上得到的。后来再次见时却是在殡仪馆。
关于他的故事都是从二爷爷和老爹那里听来的。
他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像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一样,也是从苦日子中熬过来的。与他的两个哥哥不同的是,他的命运因他参军入伍而改写。
三爷爷身形高大、身体强壮,青年的他选择了参军。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军队生活有多艰苦我不得而知,但我明白那时的军人有多么的危险。由于国民生产水平低,那时的军人更像是农民+工人的结合体,除了日常的训练和打仗外,更多的时间是从事各种劳作。修铁路、挖煤矿、修公路、发展生产这些活他们都会参与。
在外经历多少苦难他没有向家里人说,只有他自己清楚,而他所经历的苦难是有所回报的。他得到了一份国家安排的工作,不再像祖辈那样一辈子绕着土地转,没有像他的哥哥们一样依靠几亩薄田为生并将一生都倾注于土地上。除此,他还让他的父母度过了几年幸福的晚年,偿到了其它老人没有偿过的加工食品。
刚退伍的那会他是风光体面的。有一份固定轻松的工作,一间自己的房子,一个家挺条件不错的妻子。那时的他可是整个村及镇的骄傲,在城里也是小有名气的人。每每有村里人去城里赶集都会打听他的住处,去他家里过夜。一有老乡投宿他都一一热情招待,大家也就乐意去他那里。这也主要得益于他有一个热情大方的妻子——三婆婆。
三婆婆是一个待人热情的人,大家对她的评价都不错,尤其是我们家里的人。不管老家来的人多寒酸她都友好招待,不甩脸色、不高傲、不吝啬。三爷爷与她离婚后她也保持着热情,对我们家的人仍然像亲人一般,没有一点怨言,比三爷爷对我家的人还好。以至于这么多年了,我们家人一直与她保持着紧密联系。对我们这些孙子辈的人像亲孙一样,一个幺儿、宝儿的称呼。尽管现在我们都是成年人了,一见面时她还会像儿时那样捏捏我们的脸蛋表达她的亲切。
也许是见过世面,视野变的开阔了,三爷爷放弃了国家安排的工作,开始了自己的打拼。做过采购员、做过厂长、做过机器维修、修过车、开过货车、客车也开过店。期间,也修过几栋自己的房子,但遗憾的是为了换钱草率地卖掉了。
听长辈说起他,其它的我不羡慕,唯独他拥有的所有技能。在七八十年代汽车没有像现在一样普及,一个县城里的汽车是屈指可数,会修车、开车这样的技能人也不多。这些他是在军队里学来的。
正应了技不压身这句话,他才得以在各个行业见辗转自如。然而,也正是这些技能使得他不停地变换工作,到头来,什么也没有做好,最后落得个平平常常。老爹说他是心太大了,做这行想那行最终误了自己。其中肯定有他自身原因,也有几分天意。
一开始他基础条件好,过的比别人好;慢慢地其它人通过努力生活逐渐好了起来,他却没什么变化。
后来又经历一系列变故,丧女、离婚、遭遇车祸、儿子入狱,他的风光一点点褪去,变成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这时他已浪费掉了大半的时光,开始从一个青壮年迈入老年,最终一事无成,落得房都没有的地步。后来再娶,负担几个继子的学业,育有一个女儿,像年轻人一样外出务工挣钱养家。
几年前因病去世,他的这一生画上了句号。
每当谈起他,谈论者无不为他感到惋惜,不断摇头叹气。当初哪怕是选择任何一份工作做下去都不至于此,最初修筑的房子留一栋不卖掉现在都算得上富裕。奈何,天命难违,他选择走上了这样一条下坡路,并且一路走到了黑,将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也有人说他是命该如此,所有不幸的事频繁发生,阻挡不了。发生在他身上的事只要一件不发生都不会是这样的结果。如果当初女儿不死掉他也不会和三婆婆闹离婚(他坚持领养一个女孩,三婆婆不同意,后来便离了婚)也就不会出车祸,儿子相应地也不会犯事儿。
所有的事像连环扣一样,一环套一环。一经触发便无法使其停下。就像他的命运一样,一开始触霉就难以扭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