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日照虽然不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可当时县城内也有数十家饭馆,比较大的有东门里吴家、东门外吕家、东关齐家、王家和常家,均能承办酒席。主要经营熟肉、水饺、蒸包及各种风味小吃。其他以经营油条、火烧、面条等大众食品为主。经贸发达的涛雒在那时也有几十家饭店,当时日照饭店各具特色,名小吃众多。
有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可以佐证:“碑廓的锅饼,涛雒的面,两城的煎包不用看”、“吃了涛雒面,甭围着天下转”。
这其中以涛雒羊肉面最为著名。涛雒羊肉面馆,最著名的有高家和黄家面锅。清朝末年,涛雒商贾云集,贸易繁荣,高、黄两家办起了饭馆,创出了“羊肉面条”的名吃。当时,高家的“西记”饭馆和黄家的“同会馆”各有所长,曾有“高家的汤黄家的面”之说,涛雒羊肉面具有独特的地方风味,面粉由人工石磨研成标准“七五”面,按比例加碱、盐、水均匀搅拌,然后,用擀面杖手工擀碾放皮,擀至麦皮薄如纸透明发亮,最后用刀切成四棱形备用。
高、黄两家饭馆用羊,多系五莲山、乔子山及嶝山的优良品种,每只百斤左右。购来后圈养一段时间,随吃随宰。烹调羊肉汤时,将原汤、原肉加酱油、大蒜、姜片、葱等佐料,进行泡制。吃时再加香油、醋少许,并加香菜或韭黄借以调味,并衬青头。好的羊肉汤,清澈透底,汤肉分明,清香扑鼻,深受顾客欢迎,时间久了民间也就有:“吃了涛雒羊肉面,甭再围着天下转”这样的顺口溜。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日照物资局食堂有一高师傅,家就是涛雒的,不知他与高家羊肉汤有没有渊源,可是他做的羊肉汤在当时也算是一绝,因为有几个同学在机电公司,没事喜欢找他们玩,到饭点时,那时经济条件也不允许天天下馆子,一般都在食堂打几个菜,然后出去买上瓶高粱大曲,也算凑成一个酒场,所以也就偶尔有机会喝到高师傅做的羊肉汤了,记得高师傅做的羊肉汤不似现在的羊肉汤,汤浓似奶。他做的汤清澈见底,一个个油花子飘在上面,一看就非常有食欲了,再配以香菜及其他的作料,那味道是香鲜无比,肉更是鲜嫩可口,回味悠长呀,现在再好的羊肉馆子好像再也做不出那种味道了!
碑廓锅饼,百年来一直闻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处,制作所用原料为标准“七五”面粉,每百斤加水20斤,做成皮面、清水面、老曲面三种。老曲面在内,清水面夹在中,皮面包在外,三者合一,反复揉制饼胚后,在胚上用特制的小竹杆均匀的插上若干小洞,压上“十”字图案,放入热锅。待烙至八分熟定型后,取出再用温火烤20分钟,经二道工序后制成。碑廓锅饼形似蘑菇,大小如盘,中心薄,周围厚,因中间压一“十”字,一饼可分四瓣。饼面色黄红,富有光泽,入口酥脆,既香又甜。
姚家烧鸡,据说东关老姚家烧鸡也有百年历史,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在老东关“恋爱桥”东头有一售货小车,老姚家就在此销售烧鸡,烧肉,当时的生意特别的兴隆,在日照城区内姚家烧鸡和高家修表,吴家牙科,石家修车,卜家刻字,吴家照相(还有杨家照相)一样在日照城内当时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后来几经搬迁,变革姚家烧鸡在日照市面上难以见到了。
日照三鲜笼包,上世纪八十年代,日照第三饭店的“三鲜笼包”可谓是誉满全城,三十四五岁以上的老日照人都应该吃过,该三鲜笼包制作独特,用料考究,和日照当地的盛产的土特产品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肉馅主要原材料以里脊肉,虾仁,贡品京冬菜为主,配以大葱及各种佐料,蒸制时,锅底用大骨熬制成汤,这样做的蒸包里外鲜美,皮美馅鲜呀。直到本世纪初期,国企改制,企业破产,第三饭店也随之关门,享誉港城的“三鲜笼包”消失在日照国企改革的大潮中。
在日照民间也有很多特色小吃,如我们日常吃的煎饼呀,嘎达汤呀,咸饭等。我记忆中一种面食就特别的好吃,就是“地瓜面面条”,地瓜面面条不能下水煮,一下水就成了糊涂了,所以只能放在篦子上馏,篦子下面一般是小烂虾炖萝卜菜,只记得那时地瓜面条特别好吃,每次都能吃到饱饱的!在我们老家那个地方还喜欢用黄粉鱼(音)熬方瓜,那时的黄粉鱼最小的也要十几斤,大的都在几十斤以上,那时我们老家那地方不是很富裕,粮食不够吃的,更不用说禽肉了,用黄粉鱼熬方瓜是既当菜又当饭,而且味道还是非常鲜美的!
除了日照东港外,莒县,五莲也有着很多的地方正宗的特色小吃,莒县的羊肉汤,五莲许孟的狗肉,烤肉也是享誉省内外。
上世纪三十年代莒县城内的“庆和园”、“春和园”等饭馆也是红极一时。当时莒城名吃有杜栓的香油白糖焦饼、吕江的豌豆黄包、刘冠一的蒸包、刘纪业的大饼、孙成的硬面馍馍等。还有五莲的摔面,炉包,特别是汤锅,经营者于集市露天支锅,以羊、猪肉及下货为主料,配以八角、花椒、生姜下锅。熟后切碎,盛于小黑陶盆内,加芫荽、大葱、辣椒、食盐。食者自带大饼或煎饼泡食,喝汤不限量。和潍坊的“朝天锅”应该差不多。
遗憾的是现在这些小吃基本已消失了,逐渐被外来的米线,兰州拉面,青岛排骨米饭,黄焖鸡,重庆小面所代替,不得不说这是日照传统文化和旅游的一大损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