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期电视访谈节目,邀请了著名企业家曹德旺,女主持人当场问曹德旺:你发达以后,有没有想过换老婆?
曹德旺回答:“这个事我也做过调研,现在所谓大家过的很好什么的,这个夫妻恩爱啊,美好姻缘啊,这个都是文人骚客笔下的故事。”
曹先生可是用数据说话呢!我们相信, 曹先生做调研的家庭对象,可能包含了不同层次中很典型的家庭,应该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
当然,现实中也有很多人确实因为“性格不合”“遇人不淑”等问题离婚,这种情况离婚无可厚非。不过,曹先生的调研告诉我们:一般情况下,因为追求幸福生活而离婚,这件事情,基本不靠谱!
不过,对于老师来说,学生中有父母离婚的,结结实实是一个教育问题。无论是学习上,还是行为习惯上,这些学生往往都存在问题:成绩差,习惯差,他们往往就是班级里的“问题生”。
我同事接手九年级一个班,一次中考模拟考试发现,有8个同学成绩很差,一看,这几位同学都是平时上课不听课,下课不做作业,是班里难管的“问题生”,再一查,原来都是单亲家庭的孩子。
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单亲家庭的孩子,行为习惯良好、积极好学的也有,但总体来说,单亲家长的孩子问题多,也是个事实。
单亲家庭,意味着对孩子的教育在时间、思维、情感上存在缺失,单亲父母要想补齐这些缺失,需要付出更多倍努力。既能当得好爹,又能当得好妈,能左右手互博,补齐单亲家庭给孩子教育的缺失,基本是个小概率事件。
所以,对于这些单亲家庭的学生来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方法就是,父母不离婚。
说的轻巧:父母想要离婚,谁能劝得住呢?
老师!
老师代表的孩子的需求,孩子代表着家庭的未来。面对大多数矛盾,考虑到孩子的成长,如果老师的话有道理,大部分父母会让步的,或者说,在矛盾激化之前,如果有人从孩子的角度入手劝说,很大部分矛盾是可以化解的。
从生活的角度来看,一个成人自身不转变,靠婚姻的重新选择来谋求幸福,基本不可靠,那离婚还有什么价值呢?
曹德旺先生在访谈中还说:“我们那时候调研的时候就发现:因为不同家庭出身的,不同教育背景的,就会有不同的生活习惯!他两个人走在一起,只能求同存异,活下去,就是相互妥协!为了共同生存的需要。”
简单一句话:婚姻是妥协的结果!
在婚姻中不愿意妥协的人,重新开始一段婚姻就愿意妥协了?悬!
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能让父母看到自己的本质,从而有机会成长,变得更加理性、宽容、有生活智慧。
有本书叫《遇见孩子,遇见自己》。面对孩子的教育,父母暴露的,本质上是自身的缺点。因为孩子的成长教育,是你逃不掉的,当正面解决孩子成长中的问题时,自身原来掩盖的个性、思维、情感缺憾,会统统暴露出来。
孩子不会隐藏自己的需求。父母能不能从孩子的需求出发考虑问题,会不会站在对方立场上看问题,能不能照顾别人的感受,有没有良好的习惯等等,统统演化为孩子自身的行为习惯和思想意识等素养。
所谓“身教胜于言传”,就是这个道理。
成人身上的缺点,会给别人带来伤害。不过,因为成年人之间依赖性不强,或者包容性很强,即便是夫妻之间,因为要一起生活,也不得不退让,这样就让这些缺点被掩盖起来。
但是,随着矛盾的积累,当事人的心理成长又跟不上,到忍无可忍时,矛盾激化,婚姻就到了破裂边缘了。
不过,在婚姻危机之前,孩子往往不但有很强的预警性,而且有独特的弥合性,让成人有机会直面并改变自身的缺点,从而让婚姻有了走上正轨的机会。
所以,在孩子上学期间的家长会,针对单亲家长的家长会,尤其是小学初始年级的家长会、亲子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
试想,在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家庭活动频繁,亲子活动温馨,家人在活动中感知对方需求,共同完成任务,加深了解彼此,用快乐填满生活,有谁会弃而不享呢?
正常人,谁愿意离开当前的幸福,踏入未知的生活风险中?
有没有这样的实例呢?
我身边就有。我的一位同事赵老师,在教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就因孩子的学习问题,把闹离婚的父母叫到办公室:你们能什么能?孩子都这样了,你们还敢闹离婚?
赵历数孩子的问题,摆明家长的原因,让家长意识到夫妻矛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让他们意识到,孩子今天的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夫妻矛盾处理不善。
在这对夫妻后悔流泪的时候,赵老师悄悄起身离开办公室,轻轻地给他们带上门,留给了他们一个交流时间,也是婚姻弥合的机会。
你能什么能?孩子都这样了,你们还敢闹离婚?有意思的家校沟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