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说过:“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我估计刚说完这话,就会被人鄙视或者喷一下的:“额,郭德纲,你别那么接地气行么”、“呵呵,别装X”、“郭德纲说的话你也奉为名言?丢不丢人。”
之所以莫名说这个,是因为我一直感觉总有人习惯性的对人不对事,在价值观上对别人口诛笔伐,甚至是明显的人身攻击。你说你爱看书,大家说很好;你说你爱看的是《皮囊》,是大冰,是刘同,是张嘉佳,就总会有人跳出来给你加上“幼稚”、“愚蠢”、“装文艺”、“肤浅”等修饰词。
这两天《摆渡人》上映,话说这电影可真是厉害,《长城》没办到的,它给办到了:电影总局直接针对“豆瓣电影”、“猫眼专业评分”连续给诸如《长城》、《摆渡人》等国产电影“恶意低分”而导致电影市场不能够良性发展的问题约谈了豆瓣和猫眼,并直接导致了猫眼电影立即下架“猫眼专业评分”的功能。
打开猫眼电影,瞬间又回到了一派繁荣的从前。
首先这事对于猫眼电影的产品经理来说,绝对是个晴天霹雳的“不可抗需求”,直接断了这些产品经理想打造“权威电影评分平台第二”的产品思路。
我不评论这电影是不是真的烂,因为我没看过,没资格说啥。我只是希望豆瓣能挺住,别像猫眼那样妥协。毕竟,如果豆瓣电影都因此而受到改变,那遍观国内,将再无如同IMDb这样客观、专业的电影评分平台了。部部电影8分以上,大家弹冠相庆:“中国没有烂片!”,也许到那时,国产电影市场才是真的没救了。
说完这事后,再回来好好咂摸咂摸:《摆渡人》的低分到总局口中为何就变成了“恶意评分”呢?据总局说,《摆渡人》上映前,有人直接在豆瓣上打了一星,然后零点场刚上映完,豆瓣上就瞬间一大波一星差评,并且有人直接写出诸如:“电影没看,但看到大家都给一星,再加上是张嘉佳,不用看就是一星。”这样的评论,有些人甚至因此不敢去看,就因为怕被人说品味low,给出高分的资深用户也莫名被锁定了豆瓣账号。
看到这,事情很明白了,《小时代》低分,总局没管;《爵迹》低分,总局没管;《长城》低分,总局也没管;豆瓣上无数的国产电影低分,总局也没管。单就《摆渡人》,总局站出来了。那真的是总局坐不住了么?也许总局这次说的是事实——也就是真的有一拨人看都没看就强行给这些国产电影低分并强行带了一波大节奏。
职业性格使然,我很想探究探究让总局介入的根本原因里,这波“带节奏”的人,这波“恶意用客观事物影射他人”的人,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这么做的呢?
我爱看大冰,他出的书我买了一整套,翻来覆去的看;我也爱看张嘉佳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还看哭了几次;我还看刘同,他出的几本书我也都买过来看了一遍。我觉得这些书很不错,虽然写作手法有些夸张,有些虚假,甚至是有意酸腐,强行文艺,但就是会让人沉浸到里面,带给你一丝触动。可看遍网上的书评,不乏有评论在批判完书本身之后,顺带诋毁一下写书的作者、忠实的读者,或所有与这本书紧密相关的人。
这些读者或是观众,最喜欢也最自豪的可能就是发明了那句:“第X次全国智障人口普查开始了。”
我觉得吧,每个不同的个体,经历的事情不同,当下所处的环境不同,思维方式的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外加上时间的不同,这么多的不同,没有谁有资格拿一件事或者一本书、一部电影去直接把别人打入深渊。宽容一些吧,你不喜欢,说不适合你,说你觉得不好的地方,说你认为可以改进的地方,就行了,不必诋毁他人。否则我是不是也可以说:“你啥都不考虑就进行评判,你一点都不客观”、“你恶意诋毁别人,你就是个自以为是的loser”等等这种话?当然可以,因为和你的逻辑并无不同,可我不会像你这样对人不对事,我只会说:“在这件事情上,显得你很low。”
PS.我也偶尔会犯“对人不对事”的错误,故写此勉励自己,一定要牢记于心,时刻自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