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大群美国人的朋友圈,都被一位华裔地铁清洁工给刷屏了!
美国时间上周二,一家名为TransparentCalifornia(透明加州)的第三方机构公布的政府薪资数据显示,旧金山湾区地铁中一名华裔清洁工2015年总收入高达27.1243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83万元),其中基本工资只贡献了5.7945万美元。
27万美元年薪是个什么概念?据一份统计数据,2013年全美国有90%的家庭年收入在15万美元以下,即便考虑这3年来工资有限的涨幅,但27万美元年薪,也 足以让这位华裔地铁清洁工成为美国收入阶层金字塔塔尖的人。
今天一打开手机,就被这样一则新闻给吸引了眼球,再打开微信,朋友圈群聊都或多或少的讨论了这个话题,这位清洁工不仅在国外火了,在国内更加火的一塌糊涂。
183万是个什么概念?
对于一个三口人的农民工家庭来说,每月收入基本在四千左右,一年不吃不喝也就挣个4.8万,而183万,是这样一个家庭38年不吃不喝不间断的收入总和。
对于一个在一线城市的白领来说,就算一个月拿着还算不错的2万的月薪,也要至少十几年才能攒够,这还得是在不生大病,不出分子钱,不买房,不买车,无额外开销的前提之下!
有人说其实这个清洁工的基本工资也就5.8万,比普通农民工高不了多少,其余的都是他多劳多得,靠无限度的加班赚取的。
美国法律规定:
1、员工一天工作在8小时~12小时的,超出8小时的部分要给予1~1.5倍的加班工资;如果连续7天上班,那么第7天的8小时工作时间,也要按照1~1.5倍给予工资。
2、员工一天上班时长在12小时以上的,超出8小时的部分要按照2倍工资给付;连续7天上班的,第7天超出8小时的部分,按照2倍工资给付。
但不好意思,我国那么多的建筑工地农民工,每天从天麻麻亮就开始工作,一直到深夜才收工,赚取的收入还是只够维持温饱,更别提踏入国家收入阶层金字塔塔尖。
再来说白领,在我了解的范围内,一个刚毕业的研究生在上海能拿到12000左右的月工资已经是值得喜极而泣的事情,所以183万,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真的都是一笔可观的,让人心生妒意的财富。
于是很多人开始评论,凭什么?
凭什么一个扫地的都能拿到那么高的工资,而为人民奉献的老师律师医生的收入在中国却仅仅只够家庭的日常开销,经不起任何大病大灾的打击?
注意,这就是我今天要说的问题!
从大家对这件事惊讶抱怨或者说生气愤怒的的表现来看,在众多网民的潜意识里,清洁工的工资就该比律师医生老师的工资低,总结来说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就是应该比智力劳动来的卑贱。
学而优则仕,仕而顺则富。这句话放到现代,大概可以理解为,读书人读书读的好就能有一份好的事业,有了好的事业就能累积更多的财富。没有哪一句话能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大方向是这样的,人们大多也是按照这个道理在规划自己的行为。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里,我们的经验都告诉我们不需要多少知识理论,仅靠简单的肢体重复就能做的工作,例如保姆做家务,例如洗碗工是任何人只要愿意都能做的工作。
而像政府官员,大学老师,顾问律师一类需要强大的知识储备做基础再辅以学习能力,更新能力以及一定的情商智商才能胜任的这类工作,并不是任何人都能想做就做的,由稀缺性原理来说,这类智力劳动获得的报酬也即利润自然就更高。
从阶级性来说,从事智力劳动的人的社会地位也比单纯靠做苦力谋生的群体高,人们可能因为一个农民朴实善良而赞扬他,尊敬他,但他们的社会威望以及社会发声的力量都远不及“学而优的仕”。
综合以上几点,人们为何对这位清洁工合理合法得到的183万年薪感到疑惑,郁闷亦或是不满呢?很显然,这样的例子不仅动摇了人们根植于潜意识里认定的社会规则,更加动了他们的奶酪!
如果一个清洁工的工资都能比我寒窗苦读数十载,单枪匹马闯考关,浴血奋勇不知经过多少厮杀才得到的工作的收入高,那么,我拼了命的读书学习是为了什么呢?学习知识的意义固然不仅仅在挣钱糊口,可也没多少人可以伟大到像马克思那样专心做学问而生活拙荆见肘,也没有几个人能有恩格斯那样的挚友可以无条件的接济。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讲我们学习的过程。而大多数时候学习和读书的目的,归根到底不得不说是为了金钱和地位。
美国清洁工的事件只是一个爆点,引燃了久藏于人们心里的恐慌与疑惑!
在近二十年来,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在不断被打破,越来越多不仅仅靠读书出人头地,发家致富的人开始涌现。
一个目不识丁,靠面朝黄土背朝天劳作而过活的农民,可能因为一次拆迁就获得一笔很多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挣不回来的巨款,之后靠资本红利又获得更多财富,命运的改变,阶层的流动,竟简单的因为原住房的地理位置而发生!
在其它领域,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读书不再是改变命运,提高社会地位的主要方式,相反,上大学成为一种周期长,风险大,不确定性强的投资,这一点,由每年应届生的失业率就可见一斑。
在落后的地区,这种现象更是越演越烈。在过去,农村家庭培养出一个大学生就意味着出人头地,得到全村人的追捧羡慕,更有很多家长的毕生理想就是让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在他们看来,知识确实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就业渠道越来越多,行业也越来越精细化,人们渐渐发现一个耗尽了家里所有资源苦读的大学生毕业居然就面对着失业,回到农村却又缺乏当地生存的技能,本满载着全家希望的知识分子最后却还不如一个中学就辍学外出打工的同村青年。
这类年轻人从小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中学时因为家庭原因或其它原因辍学外出打拼,因为身上吃苦耐劳,不卑不亢的品质而颇被领导上司赏识,经过多年磨砺最终在某一岗位稳定下来,有着稳定收入的,勤俭节约,反而累积了一定的家庭财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成为了比读书人更成功的人。
由此,读书无用论开始出现!
读书人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受到了来自社会、家庭以及自己个人理想的三方面压力,当这种隐形的情绪遇到美国清洁工这个代表性事件时,一下子被引爆,很多人虽是嘲讽调侃的轻松语气,但言语背后透露出来的困惑还是显露无遗。
我们学知识,求学,对于很大一部分人来说是希望不用从事辛苦的体力劳动而只得到很少的报酬,我们想从事的是更为风光体面的智力劳动。这样说不是职业歧视,而是在人们的潜意识里就是这样认为的,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思维的误区——嘴上说着每份职业都是平等的,无尊卑贵贱之分,但当一个人真正面对一个大学教授和一个清洁工阿姨的时候,很难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
所以,是时候改变我们长久以来的潜意识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价值观上,我们都认为职业无贵贱之分,劳动无贵贱之分,但为什么我们看到一个清洁工拿到年薪183万时会惊讶,而对一个明星年薪几亿都觉得正常呢?我们的思维是不是形之中开始扭曲了呢?
我们要改变观念,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我觉得,这也是时代的要求。
与“华裔清洁工扫地铁年薪183万”事件同时被人们关注的还有这个地铁站招聘员工的基本要求:
能够正确安全地使用电力或者手工设备;
对不同材质的地面进行清洁、消毒等;
能够在没有监管的工作环境下,独立自主地工作;
有团队合作能力;偶尔帮助一下路人;
每天适当写一点工作日志。
简单来说就是想胜任这个岗位并且获得更高的酬劳,需要的是一个负责听话肯吃苦能坚持能忍受枯燥且长时间的加班的体力特别好的员工。
而不幸的是,现在的社会多得是向往自由,追求诗与远方的人,连公务员这样的岗位都频频遭弃,更别说这样一份毫无浪漫与挑战性的工作了。
同样的道理,稀缺就会珍贵!这也是这几年来技工的工资越来越高的原因。
但有的人会发问,科技越来越发达,这样的工作以后机器人都能做了,怎么还会有很大的劳动力缺口呢?简单的认为愿意或者能够从事这类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就认定未来体力技术类岗位的报酬会呈上升趋势会不会太过武断?
这种想法显然是错的,第一,科技发达是没错,但想达到机器人取代全部体力劳动还有着长远的征程,第二,不是说未来从事体力技术的工作薪资会更高,而是经济学告诉我们,物极必反,一样东西稀缺了,它的需求自然就大,价格自然就会上升!
我不想耸人听闻,我只想告诉大家:天道酬勤,你所选择的,都将是你会得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