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浅析系列之《孟子》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五节

「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五节

作者: 霜月洞天 | 来源:发表于2020-01-11 19:35 被阅读0次

此节,可以说是对二十四节的补充。因为,此两节的史实背景中第一次出现了乐正子,且乐正子作为孟子的弟子跟随子敖来到齐国。

赏析:由于某些史实文献的缺失,已经无从知道孟子为何会对乐正子说徒哺啜也。我们只能从孟子的语句中侧面知晓,在乐正子呆在齐国的这一段时间,应该是着重跟着子敖在享受较为奢靡的物质生活,却没有在品性与道德上有所进步(或是重点放在了物质追求上,而把二十四节中孟子较为严厉的语句当做耳旁风),前者是跟随鲁国国君宠臣子敖在齐国放荡不羁,后者理应跟随孟子虚心求教,孰重孰轻、孰是孰非,在当下的乐正子心中依旧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观念(更无从说拥有正确的选择与决断了)。

引申1:

①、一个人一直做错事,说错话,也许并不在于他的能力或是技术当中,而在于拥有着一直以来错误的观念(认知),而这些观念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可能与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有关,从小被灌输的理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久而久之变成一种处世的习惯,这些习惯随着慢慢地自我定型,成为一种固定人格(心性),伴随自己的一生。错误的观念就像定时炸弹抑扬,且当导火线出现的时候,这颗定时炸弹也就随之炸裂,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生活;正确的观念虽然不一定能够带来什么既得利益,但至少还能够以人类的身份活下去。

②、正确的认知是什么?是符合人类思想(行为)的认知。这些认知在自我定型前一般由家长与老师共同来灌输:(1)、家长与老师双方都以符合人类思想的观念来培养孩子,孩子们也定然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因为他们一直拥有做人的权利;(2)、家长与老师若出现某一方违背人伦常理的教育,需及时对另一方做出警告,如此,孩子也许还可拥有较为健全的成长道路;(3)、若两者皆给孩子们灌输违背人伦的教育,但当孩子们长大后,就是影响社会幸福度的罪人。

③、当孩子长大成人后,处于观念最终定型期时,可以回归过往的一切,把所学、所思、所说、所做等东西写下来,再次拥有或再次抛弃(一般在定型期前被自己所在意的东西,会成为日后的优劣,而那些被遗漏的,可能会在时间长河中慢慢被沉淀)。

升:当自己被日常、生活、世俗所迷惑不解的时候,不妨尝试往回走,往源头地方走(与当下迷惑的事情有关)。每件发生在周边的事情都不会像踩地雷一样,直接炸开,而是拥有属于每件事独立的主(明)线与暗线。若是受到迷惑或是受到愁闷,只能说在明线或是暗线上有哪一部分没有处理得当,从而得到了无法自解的困难。然而,为什么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诉求被人帮助以后,几乎都能得到解决?这是因为,在请教别人的时候,不会直接说自己碰到的困难结局(心情)是什么,而是需要告诉他人整件事的来龙去脉,他人才能通过分析与帮助,梳理出整件事的详细脉络,再在脉络当中找寻无法被自己解决的症结困扰,从而解决问题。然而,他人的梳理与自身对自身问题的梳理,虽然有一定的区别,但很多时候,若能学会自己梳理,定然会比他人梳理的更加完整与合理(在自身的梳理过程中,不仅能慢慢养成自我思考、分析、整理等的习惯,更能离自己所想要的结果更近一些。他人的梳理充斥着他人的想法以及观念,是否符合自身的意愿不得而知,所收获的成果也不一定完全属于自己真正的想法)。

赏析2:后半句(我不意子学古之道,而以哺啜也。),可以说孟子的批评更重了,把乐正子的行为以学道与饮食挂钩。古时的学道,首先就是品性、德行上的学习,且对于物质追求来说,一般排在人生所需的中后方,(物质追求)更不可能使其两者相提并论。

引申1: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习(暂且不论道)的目的是什么?换得温饱?完善人格与心性?追求高标准的生活品质?拥有为人的资格?等等。一个也很现实的答案,学习不是为了交换,而是接纳,教学相长的过程是相互接纳的过程,两者是相互获得的过程。若学习只为获得物质品质追求,你交换出去的和你获得的东西并不在同一层面,无法相提并论(一生为人的资格与一时偿还温饱的欲望对等吗?)。所以,本着交换为目的去学习的人,终有一天会穷的只剩下钱,因为你把你的作为人的一切交换给了别人,还能留下什么呢(精神财富)。当一切值钱的品行、学识都成为了金币的时候,谁还会向你购买金币呢?

升:精神财富是创就物质财富的先决条件之一。拥有精神财富的人,定然有深厚的底蕴,而拥有深厚底蕴的人,不管在哪里,都会引起同为真正人类的共鸣,自身就是社交圈的中心(重心),何愁物质财富的缺失,亦或是担心自身的温饱——这样基础的生存条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析系列」《孟子》(离娄上)第二十五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isb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