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辞世,享年90岁。
他的一首《乡愁》道出了游子对祖国的眷恋,至今悠悠萦绕不绝于耳……
梁实秋曾评价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就出自他的译笔。
他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为“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我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1
余光中曾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不然我真会魂飞魄散,被西潮淘空。”
余先生曾把自己的生命划分为三个时期:旧大陆、新大陆和一个岛屿,旧大陆是祖国,新大陆是异国,岛屿则是台湾。
他21岁第一次离开旧大陆去岛屿,30岁第一次离开岛屿去美国求学。第一次离开,思念的是台湾,后来,思念的是祖国,再往后,变成对中国文化——汉魂唐魄的无限眷恋。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写《乡愁》的时候,余光中已经43岁了。
生在南京,却在年少时,为避战火,跟着母亲辗转各地生存,二十一二岁时,随父母迁居台湾,后求学于美国,任教于香港,最终落脚于台湾高雄的西子湾畔。
他一生漂泊奔波,之后几十年里,大陆与半岛一海遥隔着,遂乡愁慢慢融进血液,长成了一枚枚诗蝶,不时蛹化而出。
“人往往是在离开了自己生活的土地之后,反而对故乡有更深刻的认识,”余光中说,“在台湾,我们还大陆和台湾,可到了美国就不管了,都是一个中国。”凡华人所在之处,思念祖国的情愫总是共通的。
“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余光中充满深情的话语,令海内外多少华夏儿女感慨唏嘘。
一次演讲时,一位学生曾向余光中问道:“在您的《乡愁》中,只写了小时候、长后、后来、现在四个时间段,却没有写将来,如果请您续写,那么您将怎样写呢?”余光中笑答道:“将来啊,乡愁是一座长长的桥,我来这头,你那头。”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他的一生,都把乡愁寄托给了海峡对岸的大陆,只是至死,他也没能跨过那湾浅浅的海峡,没能回家。或许,这就是遗憾吧。
2017年的乡愁,已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们在外头,余老先生在里头……
2
“诗是余家事”,是余光中几种文类中的至尊;他用心以至苦心淬炼挥洒,成绩灿然伟然。
这位诗宗文豪一生写诗一千多首,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历史元素丰富,中华各地的社会、文化各种题材包罗广袤。
以古典风韵来书写现代派新诗,更是余光中风靡两岸的独门绝技。
“真正的诗人,该知道什么是关心时代,什么只是追随时尚。真正的诗人,不但需要才气,更需要胆识,才能在各家各派批评的噪声中,踏踏实实走自己寂寞然而坚定的长途。”
几年前,余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
他说:“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
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
“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
“私德有如内衣,脏不脏自己知道。声名有如外套,美不美他人评定。”不用手机的余光中编的这条短信,也许可以让我们循此去了解这位诗翁的另一面。
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其“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如今,诗人远去,诗心与诗作长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