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在国内并没有上什么北大清华,国外也没上什么剑桥牛津,可他在国际上依然能够声名显赫,获得“钢琴诗人”之美名。在国内具有很强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文化认同感,体现着时代精神的英雄们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他的父亲傅雷,他懂得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而且能够言传身教,使得儿子从小就对父亲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与儿子进行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傅雷他以自身的美德和能力感化孩子,熏陶孩子。傅聪七岁跟随父亲读小学四年级,在这年秋天,让他接触钢琴,一年以后,由于孩子的进步速度快,为了减压,父亲将孩子从学校撤回来了,但是并没有阻断文学作品的阅读,他亲自掌握,从孔、孟、先秦诸子、国策、左传、晏子春秋、世说新语等上选材料,以富有的伦理观念和哲学气息、兼有趣味性的故事、寓言、史实为主,以古典诗歌和纯文艺的散文为辅,用意是要把语文知识、道德观念和文艺熏陶结合在一起,培养重点还是音乐与艺术。而不是一窝蜂的都让念语数外政史地理化生,不管适不适合学习的问题,从不考虑孩子到底擅长什么,也不管孩子的兴趣是什么,都是去高考,这都不够,还要奴化性,培养出一个个所谓的“听话的”孩子。曲解了读书的意义不谈,况且不是每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所以只能选择继续读高四,要么是上专科,要么是走向社会,无非就这三条路。可是,从小的竞争,没有取向的竞争,在差生的眼里早已不复存在,那么走上社会,如何能同更多的优秀人才竞争。只有自己喜欢做的,自己擅长做的事,才会去竞争,如果奴役者孩子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只会适得其反!教育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就算上了北大清华又能怎样,出来跳楼身亡的依然存在,虽然有了一份好的工作,可是却看不到一点时代精神和大无畏的精神,在他们眼里,只有利益,只有金钱,有嘛用。没有这个国家,还能有他?在快节奏的生活里,竞争已经走向了两个极端的方向。人性的麻木,冷漠,互相利用,人情关系,不但没有减少,而且日益增多。同族间都瞧不起弱小的人,更何况这个复杂的人情社会,金钱社会。十三年的奴性教育,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屈服与被屈服,偏见与傲慢的人。
教育不是说教灌输和奴役,而是熏陶和感化。把人格的培养看作主要,把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看作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应该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伦理道德方面,不能让一点生活琐事违反最广义的做人之道。少给孩子报一些补习班,做多少数学作业,背多少英语单词等,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成绩,要比就比读书量和阅读素质的高低以及读书内容的充实性。中学时代着重培养孩子的心智,培养初步的逻辑推理,有效的辩证,最重要的是要培养一颗拥有豁达而又平常的心的孩子。进入大学,虽然是一个微型的社会圈子,但是还是要以阅读为主,现如今的孩子已经基本成年了,阅读量业已增多,人际交往也扩大了,读一些哲学性思维比较强的书,但不要过多的培养专业技能,那是进入岗位才学的东西,不要过早的就浪费读书的时间去学习不该这个时候学习的功课。
培养的标准化都以明辨是非,坚守正义,坚持真理,爱憎分明,学会感恩,重视人伦、亲情、友情、爱情,勤劳朴实,质朴无华等原则为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