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思路校对后,老总发明了造流程工具的工具+任务下达模板,并以芯片流为小样模拟。这是公司近年流程战、IT战下来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
对比之前的流程掌控表,更强调过程管理,要求分节奏,多次思路校对,确保项目可视可成。有几个核心点值得关注:
1、首次提出宏观暴问的概念,强调大体方向的正确性,我们理解就是原流程项目汇报首P的暴问,一般每次流节不超过2个,重点聚焦核心问题;
2、目标、指标更全面,体系。对比以往,一个流程项目只有1-2个核心指标,究竟怎么支撑,怎么达成的,很少说清楚。本次将指标分层级,增二级指标,同时配套痛基,价值。指标对应解决的什么问题,更落地;已有指标高目标导向,提目标质量;同步评估新增指标(结果指标、过程指标、流程指标),强过管;
3、流程变革点→流管7要素,识别流程变革核心要素,归纳提炼,指导前置配套建设;
4、提出更高要求,增一票否决项,过程中增目标分数量化,每阶段需达到目标分值才算合格。
用团队总结的话说,流程工具的工具,循历史轨迹,比对流程掌控表,更注重:
①分节奏(时间轴):多次校对,确保方向不偏离
②阶段目标:过程推进及爬坡动作可视,做事要求更高
③精准精细:形成痛基6句话,更贴近场景案例、更务实落地
④过管水平:通过任务工具触达责任人,流管7要素梳理可推动前置落地
⑤简单轻巧:一票否对人、做事要求更高;整体方法工具更贴近场景,更简单轻巧易上手。
尽管如此,我们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遗憾,比如:
1、缺少对标信息:前期的流畅掌控表,强调需求来源(首创、对标、共有),通过7切8问聚焦问题,而本次的造流程工具的工具,重点强调痛基,通过业务场景,实际案例的深挖;
2、缺少核心的项目支撑:流程的变革落地,离不开项目的支撑,而流管7要素只是配套流程建设的关键管理动作要素,缺乏最佳实践的运用。流程的变革离不开最佳实践的运用,比如本次芯片流,前期聚焦了9个子项,他们是整个项目的重点。
我们与其它生物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会造工具,用工具,并以此改造客观环境,达成目标。造流程工具的工具+流程掌控表,让不懂流程的人,不会流程变革的人简单上手。对比自身,在工作中还需不断提升造工具,用工具的能力。
怎么造工具呢?我觉得核心还是思维模式的历练,离不开对事务本质的掌控。为什么老总,为什么Z导师可以手到擒来,重点在于他们善于总结、提炼,抓核心关键,有全貌、体系思维,并锲而不舍。背后是成事、做事逻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