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即触以后,业务主导部门一边疲于应付芯片断供带来的交付压力,一边也认识到管理动作的滞后。对比同行小厂家,有的在20年底已开始囤积芯片,稍晚一步的也从原材料方大肆购买核心原材料-晶元(通过业内调货,换取等值核心资源)。
随着时间的进展,业务主导部门一直无暇思考问题本身。而来自市场各方的催货、投诉纷至沓来。也因芯片问题,该产线规模与交付持续未达。
在此基础上,老总先后即触交付全流程、计划全流程、供应全流程等3大项目。虽名称不一致,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解决因芯片断供导致的交付和管理问题。
9月14日,在供总的牵头下,我们同采购、计划同事,一起外出DH对标,正式开启本项目的历程(前期供应链同事已单独对标一次,因安排较仓促,不够深入,但已认识到我司供应链管理体系的不足)。
DH借鉴华为ISC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已建成一套以【需求预测、订单评审、计划排程、物料管控】4模块为核心的大计划体系,供应交付能力国内企业名列前茅。
下面就本次对标总结概述:
首先,组织架构上,DH设有预测管理、计划统筹模块,有专职预测工程师、订单统筹师。
1、预测工程师:负责商机、项目收集,结合历史数据,输出4-6月滚动需求预测,月评审,周校对,牵引前置备产、备料;
2、订单统筹师:借助APS高级排产工具,考虑瓶颈资源(产能、长线料等),统筹销售订单货期应答及快速交付。
从组织的角度,将预测备料作为重点核心业务展开,对比我司还是比较传统的计划员兼职模式。虽然近几年程项目推进,已识别出组织配套是项目的关键(但仅限于岗ID和职责的梳理,因人效及其它因素制约,变革还不够彻底)。
其次,是大供应链体系的拉通。在DH用4大核心模块拉通了3条业务流:
1、通过预测管理拉通商机、项目与需求预测:订单预测(计划)延伸至前端商机、合同(以商机作为预测参考,同步将商机、合同信息传递至供应链内部,指导预测、备料甚至半成品生产),实现业务前置;
2、通过物料管控,拉通需求预测与供方备料+内部自制备产流程:按商机、项目、历史数据、标机等收集预测信息,4-6月滚动,月评审,周校对。直接以PO发布供方及WO自制通用件。在正式订单下达后,结合余量管控,在提货节点,通过不同物料类型抵扣(需求、PO、WO、VMI、JIT等),实现快速交付(7天齐套,<10天内交付);
这里最大的收获点,我觉得有2个,在后续的芯片流项目中有很好的借鉴。
其一是对采购订单的下单控制(结合物料分类,根据不同策略,制定不同的转单规则,后文会详述,这里不再展开);
其二是通过建立供方信任关系,采购业务本质上的转变,由无预测的采购一刀切(无分层分级,无策略、体系控制)→有预测的提货周期管理(长线预测余量监控,冷门备库-动态调整,多种提货模式并存)。
3、通过订单统筹,实现销售下单与交付能力(瓶颈料、产能、方案等)的可视拉通,一边是基于后端能力的货期评审与订单过程可视(过程交付问题在线可视),传递至销售APP;一边是根据客户等级、信用等级、项目金额等信息建立订单优先级,反向约束市场。建立起一整套以客户满意、快速响应为核心的计划体系。
暂且不管DH是否已完全实现这一套业务模式,但是对我司来说价值巨大,为我们开拓了新的视野。
就我个人而言,本次对标打开了自己对ISC的认知,因对LTC的了解,前期认为售研前置、寻源前置已是终点,殊不知,我们还只是在半山腰的跳梁小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