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为算是一个比较温柔的妈妈,但是在孩子捣乱的时候,我也会大发雷霆。
昨天晚上我在卫生间洗衣服,突然听到孩子奶奶大叫一声说:“不要在上面搞!”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出来到卧室一看,原来是儿子把我们放在第二层书架上的书,大部分扔下来了,还有几本书残留在上面。“小天天!”我大声地叫到,“不是跟你说过不要扔书嘛!”儿子听到我这么大声地说话,马上大哭起来。他跑到我面前来,动手要打我,但是打得很轻,像是在做做样子。
他每次大哭的时候,基本都会控制不住动手打人,之前打得有点重,使劲地打的那种,后来被教育了几次后,也就打得很轻了。
我看他又开始动手打人了(尽管打得很轻),就对他说:“又开始打妈妈了是不是?”他依然继续把手伸过来,我便说:“那你出去反省一下吧!”说完,我就把他往门外拉,他哭得更厉害了,直接往地上倾斜着,不让我拉他出去。
后来他不再打人了,但是仍然还在大哭,我说:“来,过来,妈妈抱一下!”在我的怀里,他渐渐地恢复了平静。这时候,我对他说:“那些书不能乱扔,扔下来就乱七八糟了,下次不能再扔书了,好不好?”他说:“好的。”
今天我看了大J小D的育儿书,“用温柔的力量去改变,而不是因愤怒的力量而遗憾。”很多时候,我们道理都懂,但遇到孩子犯“熊”,我们还是会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曾被温柔地对待,从小到大都是被责骂的。人一旦情绪失控,就容易切换到自己最熟悉的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应激模式。
在这里,大J小D提出了一个方法――扩充自己教育孩子的词汇库。我发现我用的很多词汇不太恰当。很多时候,我会威胁,或者直接说“不可以……”,现在发现,其实换一种方式会更好。
不威胁,指出孩子需要承担的结果
两个小家伙看书的时候,很爱把书扔得到处都是,我会说:“跟你们说过多少遍了,不要乱扔书,你们怎么又乱扔了?”但换一种方式“如果你把所有的书都拿下来,需要把它们全部放回去。”
类似的“台词”:
“玩具玩好后要放回篮子里。”VS“你怎么又把玩具弄得到处都是?”
“如果你弄坏了这个玩具,就没玩具可玩了,好可惜啊!”VS“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懂得爱惜玩具?以后再也不给你买了!”
“这是你的事情,你需要自己做完。你选择自己做,还是让妈妈帮助做?”VS“我数到3,你再不做,我就……”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要保证孩子最后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执行。一开始执行起来一定有困难,但坚持说“台词”,坚持态度平和,长远效果一定比边唠叨孩子边帮他整理好得多。这会让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行为和选择都是有代价的,自己需要负责。
给坏行为一个替换方案
我的孩子们在拿到笔的时候就喜欢在墙上画,我会说:“和你说过多少次了,不能在墙上画,看看又把墙弄脏了吧!”而改成“墙上不能画画,妈妈这里有一张纸,我们可以在纸上画。”
类似“台词”:
“你想爬桌子呀但是桌子不是用来爬的,我担心你摔下来,我们换一个安全的地方去爬吧,你觉得哪里合适呢?”VS“你怎么又爬桌子啊,你这孩子皮的不得了,赶紧给我下来!”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帮助孩子找一个替换方案,也许孩子并不是想在墙上画,他只是想“画”,那么把他的注意力引导到可以画的东西上,就解决了冲突。
多肯定,少说“不”
“我们在走道里要慢慢走路。”VS“不许在走道里奔跑!”
“在公共场所,我们要轻声说话。”VS“吵死啦,不要大叫!”
“妈妈听到了,你等我做完菜就过来帮你。”VS“不要再哭了,妈妈也在忙,没看到吗?”
使用这一招的关键,是把所有家长都希望孩子做的事情,包装成正面的期许。当孩子遵守了这个期许后,一定需要兑现诺言或者进行正面强化,比如:“谢谢你的等待,妈妈忙完过来了,你告诉我,我需要怎么帮助你?”
最后,还有一个无敌大绝招这招真的很好用、很直接。
妈妈爱你,但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
但还是感觉很糟糕时,我们是无法教他们如何遵守规矩的。只有孩子感觉好的时候,他们才会表现好。
上面介绍的“台词”不是管教孩子的特效药,只是希望给自己不吼骂孩子的父母一点小技巧。我们可以更温柔地去对待孩子,用正确的说话方式帮助孩子更好的成长。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友好地对待!
PS/
这是参加520亲子成长迹的第三十四篇文章,记录孩子的点滴成长。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友好地对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