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很长时间内,对那些一味强化和突出感官刺激,追求娱乐为主,明星至上的节目异常火爆感到纳闷。未料,它们却日渐风靡,越演愈烈。我不禁怀疑,现在的我们是否还具备正确的价值导向,审美标准,人文内涵?难道我们的下一代就这样一生浸淫其中?
真正的好节目,不该是哗众取宠,投其所好。它必须要有自己的人文内涵,能追根溯源,引人深思。
所幸,我在央视还看到了一股清流。如《见字如面》。
这是一档旨在用书信打开历史节点,带领观众走进那些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生故事,去触碰那些依然可感的人物情状和社会风物,重新领会中国人的精神情怀与生活智慧的节目,它让人确切地感受到“写信的人,是喧嚣时代最后的贵族”。
从16年开始,《见字如面》已开播了三季,每季都有12期。在这每一期里,都有那么一两封信能戳中我内心。其中,查尔斯.狄更斯写给《泰晤士报》编辑的那一封信给我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它使我想起了17年4月色达天葬台的那幕。
两年了,当日所见详细之情景,我从未提及。今日动笔,也并非想写天葬。因为,那日,我从看客那里所感受到的悲哀远胜过这种葬法给予人视觉的冲击和内心的震撼。借用狄更斯的话:整个过程观者如潮,你能从围观者身上看到邪恶与轻浮。
天葬台的台阶上,挤满了四面八方而来的人群。人人都在寻找绝佳的欣赏位置,生怕错过这一生中或许唯一一次的机会近距离的观看他们眼里的“尸体解剖”。原谅我用这个词吧。可是,在他们眼里,这不是“尸体解剖”又是什么呢?难道还能奢望他们懂得“舍身饲虎,割肉贸鸽”?人声鼎沸中,更有甚者,因争抢位置而发生激烈的口角。他们在兴奋与骚动中,焦急地等待着,言行之中尽显无礼与肮脏。那一刻,磕着瓜子,拿着手机,进行着现场直播的他们立马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看客。
愤怒与羞耻让我感到极度地不适。他们,早已失去了对信仰最起码的敬畏。将来,这一幕,也只会成为他们日后茶余饭后炫耀的资本。
对此,我感到异常的悲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