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光并不流逝,真正流逝的是我们
——听起来伤感得难以接受,但比起时光流逝,更像是真相。就像我们坐在车上飞驰,却觉得是窗外的风景倏而消逝。我们习惯觉得自己像颗恒星,其他的一切都围绕我们旋转,也有些脱离了轨道的,便远离了这个“中心点”。
2 每个人都在愤世疾俗,每个人又都在同流合污
——我们抱怨社会不公,但总想拥有特权;我们鄙夷物欲社会,却致力追求财富……最典型的场景是,当我们作为一个行人时,觉得马路上的车开得风丫丫的,从不懂得礼让行人,而当我们作为一个司机时,又觉得路上的行人大摇大摆穿马路、慢慢悠悠闯红灯。我们习惯站在自己的立场,以自己当时的想法为正确的持方,形成鲜明的黑白对立。
3 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长,生怕自己遗漏了什么而被嘲讽无知。错过了热点、错过了流行,我们又会怎样呢?也许并不会怎样,只会多些时间去专心于自己想做或该做的事,认真学一门技能,静心读一些书,深度做些思考,规律做些运动,然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4 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自己特定的语言,不过是文明发生的常态
——这种常态还有许多,每一种新的变化都会激发一群卫道士大义凛然的卫战,打着保卫正统、主体、规范…的名义坚守“贞洁城堡”,抵抗变化。然而这些“努力”不见得能抵挡文明的自然演进,只会徒增自己激愤的情绪。
5 人世间的屈辱,要在人世间声张;人世间的幸福,要在人世间求取
——要想赢得比赛,首先得保证自己在赛道上。若放弃了生命,即便再有正义或幸福,也与你毫无关系。所以,希望我们都能从理性和公开的渠道获取公道。
6 说话只要有一个人发声就可以,但沉默却要所有人的配合
——想发声的人多,而沉默的人反倒少了。每一件像模样的事儿,都有无数人的唇枪舌战和口诛笔伐,谁要不参与,仿佛就落了后,就没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然后“众志成城”成了乌合之众,成了网络暴力,挟道德杀人于无形,事后还能一副与己无关的样子。
7 勇敢并不是不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
——近日方知,黄家驹《光辉岁月》是为南非国父、破除种族隔离的领袖——曼德拉所作。曼德拉被囚监狱二十七年,却在漫长而寂寞的监狱里更好地理解了自由与奴役。他从对自己自由的渴望变成了对所有的、不论黑人白人的自由渴望,他不仅要解放被压迫者,也要解放被锁在幽暗人性铁窗背后的压迫者。即便深陷囹圄,也在“风雨中抱紧自由”,即便只有“残留的躯壳”,也要“迎接光辉岁月”。曼德拉说:“勇敢并不是不畏惧,而是战胜了畏惧。我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感到畏惧,但我将这种畏惧藏在了勇敢的面具之后。勇敢的人并不是感觉不到畏惧的人,而是征服了畏惧的人。”
8 没有真相就不会有真正的和解
——“以真相换自由”,南非破除种族隔离后选择的“第三条道路”。不同于审判和遗忘,这条路用第一性原理,扒开浮于表象的加害与被害关系,去探寻个体与群体之后的原罪。群体如是,个人亦当如是。人与人之间,除了嫉恶如仇、冤冤相报,如果能多些宽容与理解,找出敌对背后的原罪,那和谐与和平将拥有更坚实的基础。想到《我们与恶的距离》中的律师王赦,以一己之力在各方不解甚至攻击中寻求真相,只希望能减少以恶止恶、以杀止杀,希望能用真相换取更为和谐的社会。
9 人是在选择而不是被选择的基础上成为自己
——《半个喜剧》里的孙同总说,“我没有办法”“我没得选”,其实他选了,一次次在利益追求和内心真实想法中选择屈从于前者,所以在他说出真相以前,他活成了经由自己一次次违背内心意愿而选择成为的懦弱和虚伪的样子。我们永远都有选择,即便这种自由度有大小的差异,但我们内心里对美好生活的自由裁量权,仍能让我们在有限的选择空间里,DIY一个相对幸福的人生。
10 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有多少人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有多少人以别人给的标签来定义自己的人生?我们能否做到不被他人评价和自我激情所扰?自我尊重和原谅他人,与自我和解也与世界和解,不受限于任何外在的必然规律,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与命运,在自己的内心里,立一根屹立不倒的神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