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末世挣扎:维新思想形成及诱因

末世挣扎:维新思想形成及诱因

作者: 唐都浪子 | 来源:发表于2022-05-17 00:57 被阅读0次

一、战前清廷各派态势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洋务运动,一方面增强了大清国力;另一方面,又催生一个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这段时期,世界各大强国与洋务派为了争夺中国市场而发动的战争,双方均有胜败。因此,在对外政策上,清廷中央内部、洋务派内部,均出现主战派与主和派。

但两派之间也存在不同。

概而言之,清廷内部,主要是帝党与后党的权力之争:帝党以光绪皇帝为代表,主战;后党以慈禧太后为代表,主和。

洋务派内部,主要是元老与新秀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之争:元老以奕訢、李鸿章为代表,基本是主和的态度。洋务派新秀,以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主战。

其中,洋务派元老——比如奕訢和李鸿章等人模棱两可的态度,主要缘于他们都是洋务运动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不但通过洋务运动而权倾四方,并且,他们的裙带都大发横财。

他们既不想世界列强瓜分中国市场,而也明白战争不可避免。因此,他们有主战思想。但他们更担心,战争会使自己辛苦经营的家业彻底玩完,因此又有主和思想。

总之,做为洋务运动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主和思想的成份较大。

其中,洋务派新秀、比如左宗棠与张之洞之所以主战,是因为他们一直受到清廷顽固派和洋务派元老的压制。他们希望能从战争中捞取政治资本以图崛起,因此主战。

左宗棠虽然算洋务派元老,但因与李鸿章之间隔阂较大,一直不甚得志。

洋务派的内部分歧与矛盾的不可调和,最为明显的表现,即是在中法战争中,左宗棠创办福建水师之下那点海防家底,竟然在马尾海战中,一瞬间被法军消灭。

而当中法战争在陆路的越南取得胜利之后,慈禧太后、李鸿章又主和。并且,慈禧罢免洋务派皇家首领奕訢的军权,改由她的妹夫、即光绪皇帝的父亲一一醇亲王奕譞接任。

中法战争结束一年之后,左宗棠忧愤而逝。

二、甲午战争失败于内斗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也与清廷和洋务派内部的矛盾,有着直接关系。归纳甲午战争失败结局的主要几个原因如下:

1,战和两派,对待战争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战争各方的准备工作,严重脱节。并贻误许多有利战机。

2,北洋水师成立八年以来,因军费长期被后党和清廷各方挪用、拖欠、挥霍,再未添置、更新海军装备和武器弹药。

战前的几年,为了北洋水师建设付出一定心血和关爱的皇家权要、即光绪帝之父一一醇亲王奕譞逝世。而清廷继任的海军大臣奕劻,昏庸无能、见识鄙浅;为北洋海军的建设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灾难。

3,北洋水师,做为封建专制国家一个特殊的军事衙门,除了个别优秀战将之外,其余官员,多为冗员;以致军纪不整、军风堕落、军心涣散,战斗力受到极大影响。

4,战争临近及战斗中,李鸿章因为陷于帝后两党的权力争斗;搅在洋务派内部争执中;陷入与顽固派的争锋中;所以,他较为合理、正确的建议、要求和命令,常常得不到应有的统一、支持和落实。

5,战争开始后的危急时刻,北洋水师更是得不到其它派系军队及时而有力的增援。

要而言之:失败的主要因素,都是封建体制无法消除的重大隐患。李鸿章做为北洋水师主帅,只好听天由命。

甲午海战的结局,决定了战争双方两个国家截然不同的命运。总之,清廷的权力之争、洋务派内部的利益之争,都为世界列强瓜分、浸透中国市场提供可趁之机。

世界列强对中国市场新一轮的瓜分,使中国社会的民族矛盾进一步加巨。尤其甲午战争之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激起各个阶层民众,对封建统治的愤恨和失望。

在这一愤恨与失望情绪的激发之下,民族资产阶级的新生力量,再也不愿沉默。他们自发登上末世政治舞台,适时发出革新政治、挽救民族危机的迫切要求。

三、各阶层的反洋务运动

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世界列强对中国市场的瓜分、中日甲午战争的惨败、与战后《马关条约》的签定等等,在如此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民众,出于对洋务救国的失望,以及对洋商侵夺中国市场的愤恨情绪,几乎同时发出爱国保国、救亡图存的怒吼。

他们以社会地位的立场为出发点,提出自己的救国主张和救国办法。

社会下层的无知民众,受到利益集团蛊惑,主张拿起武器与洋人开战。于是,在全国各地掀起反洋教运动或反洋务暴动。

他们以捣毁洋教堂、杀戮洋教士、驱逐洋商等极端的斗争手段,伸张自己所谓的爱国主张。其以义和团运动为高潮。

而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层面,又采取两种不同方式,开展自己的爱国救亡运动。

因为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社会中下层的民族资产阶级,怀着对世界列强侵夺市场和满清统治的双重仇恨,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排满反帝,救亡图存。

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主要力量,以宋教仁、陶成章、黄兴、孙中山等人组织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为代表,称为革命派。以辛亥革命为高潮。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暴力起义和暴力革命,对虽已衰落的大清王朝来说,也并不是那么容易得呈和轻易成功。

毕竟洋务派实干家几十年的辛苦努力,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和社会成果,并使当时中国民众从中享受到社会进步的利益。

维新领袖

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民族资产阶级中上层人士和进步官僚阶级,则因与清廷统治者之间、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故而,他们主张以变法改良、即通过政治维新手段,来挽救清廷危局。

民族资产阶级的进步力量,以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为代表,称为维新派。以戊戌变法为高潮。

以变法改良的方式挽救朝廷和国家危局,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 

唐都浪子《近代国学大厦的坍塌》之:维新变法

相关文章

  • 末世挣扎:维新思想形成及诱因

    一、战前清廷各派态势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洋务运动,一方面增强了大清国力;另一方面,又催生一个新兴的中国民族资...

  • 末世挣扎:维新理论的建立形成

    一、维新派上层的模糊态度 相较于几十年前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以及他们自救自保、强兵强...

  • 末世挣扎:康有为维新变法理论

    一、康有为维新思想的萌发 严复在近代思想文化史的地位,实质上是一个启蒙者。他虽曾鼓吹、呼吁变法,但后来却极力反对变...

  • 末世挣扎:维新运动高涨与失败

    一、维新思想的传播 人生前期的游历,与几次上书的失败,使康有为认识到:中国社会的思想状况极其落后。各阶层民众观念保...

  • 《末世挣扎》

    作者:-弄影公子- QQ:2396371433 第一章 突变的世界 一大早醒来,眯眼瞧了瞧不停...

  • 末世挣扎:戊戌变法如一闪萤光

    一、末世皇帝很努力 1898年,是中国旧历戊戌年。是年5月,具有一定进步思想、一开始对维新运动表示过支持、后来却坚...

  • 今日读《梁启超传》

    从学校说起。 维新以康梁始起。梁启超执笔《时务报》与严复《国闻报》形成南北两大思想阵营,而后长沙时务学堂,培养了高...

  • 读书笔记43《犯罪心理学》05

    08犯罪心理的形成与表现 081犯罪心理的形成 犯罪诱因 || ...

  • 末世挣扎新书预告

    夕阳的余辉,映照着天空一片血红,远处城市的废墟偶尔传来人们凄厉的叫喊声与怪物的嘶吼声。看着这眼前的景象,谁有能想...

  • 为什么我们愿意读他(她)的文章?

    什么因素会形成有效诱因,促使某个产品或思想得以大规模传播?书籍《疯传》里有一章讲过这个问题。 01 频率 “今年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末世挣扎:维新思想形成及诱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rxl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