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能量
任何物质本质上都是空的,所有物质内部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空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距离,远超过它自身的大小尺寸。在所有的原子和分子内部空间里,粒子其实占据了很小的空间,其余全是真空。粒子会振动,就会有能量,它一直在运动,一直在变化。据我的理科知识,物体振动会形成一定频率,频率中带有信号,这一信号大概就是德芬老师说的能量。
粒子是这样,粒子组成的万事万物都是如此,人也是,都是具有能量的。每个人散发出来的能量也都是不同的,有人天生苦瓜脸,不用开口就让人感觉脸上写满了沧桑或仇恨,让人觉得不舒服。有人充满正能量,一看到他就感觉整个世界都是美好的,和他在一起就觉得心情舒畅,不用有什么顾忌。
书上谈到人对人之外的物体也会有能量的影响。动物自不必说,比如宠物们,当然可以感知人的语气和情绪,还包括有生命的植物等有机体和无生命的无机体,这就有点意思了。 我们国家市面上早已经出现音乐水果、音乐猪肉,给它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听优美的音乐,这样生长的水果、猪肉品质更好,味道更鲜美,当然价格也更高。美国也有种说法,不能买周一和周五生产的汽车,因为那两天工人的情绪是比较差的,他们的负面情绪会传递到他所经手的机器,做出的车子性能也会比较差。
所有这些,可能把德芬老师的能量转换成信号更容易理解。
2.吸引力法则
了解了物体都会振动,都有频率,再来理解吸引力法则就容易点了。既然物体都会振动,都有频率,那么不同物体之间的频率就有可能相近或者相同,相同频率的物体之间会发生共振。相同频率的音叉会被彼此吸引振动。
这个叫物以类聚。
不同人之间也会有共振,在这凡尘俗世中,我们管这个叫共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难得一知己。茫茫人海,如果能有一人,懂得你的所思所想,懂得你所有的喜怒哀愁,那真是人生一大幸事。这个事儿,可遇不可求。毕竟不是谁都有这个运气遇到那个和自己相同频率的人的。霍金也曾说,研究了这么多年科学,让自己最感动的是“遥远的相似性”。
如果你想知道自己能量的振动频率是怎样的,那就看看你周围的人、事、物就好了,你自己就会吸引频率相近的人、事、物。
这个叫人以群分。
3.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我们的大脑每秒要处理四千亿比特的信息,但是我们只能意识到其中两千比特的信息。所以,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 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标准等的影响,完全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 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除掉。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成见就是这样形成的。因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能量的振动,而观察者又会影响被观察者,所以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
以上是书中截取的部分内容。想想还是很有道理的。人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只能选择一部分来思考和处理。当你具有某种倾向性后,又会继续选择与自己想法相似的事实来佐证自己的结论。逐渐逐渐,就形成了每个人的价值观。当你用这样的价值观来看待事物时,与你接触的人、事、物又会被你的能量或者释放的信号所影响,更会佐证你的价值观,所以就有了以上的结果。
这就是“心想事成”。
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乐观、积极一点比较好,让自己的情绪带动周围的人、事、物,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你会经常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以上也是书中介绍的内容。之前曾看到西方某科研机构做实验证实,人的面部肌肉具有记忆性,当你习惯性的做出微笑或者愤怒的表情,时间久了,面部肌肉就会逐渐形成上扬或者下降的样子,这也就是中国人说的相由心生。一个人的心态是可以在脸上表现出来的,一个人的一生遭遇了什么,也可以在脸上表现出来。
以上是关于这本书中与科学知识有一定联系的内容,在本人有限的知识范围内可以讲通,具有一定道理,当灵性与科学相遇的时候,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书中有些内容也存在争议,例如江本胜和他的《水知道答案》以及所谓日本小学生对大米饭的赞美与责骂实验,在科学界并没有得到认可,在此也就不再讨论了。后面关于这本书还会有进一步探讨,敬请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