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雪煮《道德经》十六 致虚极

雪煮《道德经》十六 致虚极

作者: 紫色茉莉香 | 来源:发表于2023-01-26 21:25 被阅读0次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致虚极”,虚极是虚的顶点和极致,虚到极致时,就进入了无为法的境界。

“守静笃”,守住你那极致的宁静。“笃”是一种品德,脚踏实地,稳固纯粹,虔诚笃信。很多人对这个字的重视不够。没有“笃”,就没有修道,更没有信仰。破执破到极致,没有任何牵挂和执著,又在极致的宁静中有一种并非作意的虔诚,才是真正的修道。所有的修道,都必须有信仰。

在虚无,虚空,无执,纯净的虔诚状态之中,和万物一同生长,就是“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在观察万物跟自己一起生长的同时,还要观察万物周而复始,成住坏空的规律,观察万物循环往复的变化。

“芸芸”,非常多,非常复杂,潮起潮落。“根”则是本源,本来的东西。“复”,即生生灭灭的规律:从何处来,就必然回到何处。来于自然,就必然归于自然;来于无,就必然回到无。万物都是无中生有,万物也却会复归于无。没有例外,这便是“各复归其根”。

当你窥破万物的本来面目,知道他们一定会变,不再执著,不再追逐那些生生灭灭的现象时,你的境界就是“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静到一定的时侯,就会“复命”。

“复命曰常”,回归本有状态,就叫常。

“知常曰明”,当你明白这种真理性的东西时,就是“明”。

“不知常”,不知道万物运作的规律和变化。

“妄作凶”,没有规矩,瞎作,乱作。凶,不吉祥。

“知常容”,当你明白这个道理时,就会包容。

“容乃公”,包容心大到一定程度,能包容很多事物时,就会出现“公心”。

“公乃王”,当你有了公心时,就会“公乃王”。

“王乃天”,“天”是大自然,天道。

“天乃道”,当你成为大自然的时候,也就合道。

“道乃久”,合道之后,你就能长久。

“殁身不殆”,肉体消失之后,他就没有危险了。

本章重点在“虚静”二字。只有在虚静的境界之中,你才会认知本来面目。

相关文章

  • 雪煮《道德经》十六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 《道德经》读书笔记(16)

    雪漠《老子的心事》(雪煮《道德经》)开启《道德经》解读新视角。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

  • 虚极静笃

    《道德经》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 学习十六章后感受极为深刻的是“虚”和“静”。“虚”即排除主观的成见和欲念;“静...

  • 至道学宫白云先生《道德经到底在说什么》(十八)致虚极守静笃

    至道学宫 白云先生解《道德经》。《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第十六章解读。 致虚极,守静笃。 ...

  • 如何获得智慧

    道德经·第十六章 春秋时期 · 老子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

  • 万物并作——街头摄影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虽然做不到致虚极,守静笃,但是可以用相机记录万物并作的...

  •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道德经 老子 李若水译评 6个笔记 第十六章 致虚守静,复归其根 >> 致虚极,守静笃[1]。 万物并作[2],吾...

  • 致虚极,守静笃

    【经典原文】 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 选自:《道德经·第十六章》。 【经典大意】 虚和静都是形容人的心境是空明宁...

  • 道德经的四字宗旨(二)

    现在再来说说“虚”。“虚”,是谦虚,虚怀若谷的虚。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

  • 品味《道德经》之十六

    品味《道德经》之十六 【原文】 致 虚 极 , 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 , 吾 以 观 复。夫 物 芸 芸 ,...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雪煮《道德经》十六 致虚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jus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