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一:方向感。经常和孩子讨论人生的方向。
什么叫方向感?你也可以叫目的性,也可以叫意义感,也可以称为动机。我们做一切事情都必须有一个原因,如果没有原因,人就会倾向于逃避或应付,并由此带来自我价值的降低。
考上好大学,包括考个好成绩,只能成为目标,而不能成为目的。
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谈谈他的梦想是什么。这个梦想就是孩子的自我镜像,是他期待中的未来的自己,这个未来的自己会要求他,甚至命令他,让他克服困难,形成强大的意志力。
孩子未来的方向,往往跟天赋和热爱有关,从小开始强化,就能够成为发展的强有力的引擎。
原则二:自主性,发展有边界感的自主性。
很多家庭,家长和孩子会进入博弈状态,就像警察抓小偷,结果是警察不得安宁,小偷也没有安全感,彼此都处在一个非常糟糕的状态。
比如玩游戏,家长和孩子约定玩游戏的时间,在约定玩游戏的时间内,孩子自由的玩游戏,不但不要指责,还要和颜悦色,甚至和孩子一起玩。一旦不在玩游戏的时间内,就立刻变脸,逮住一次,就要让他付出代价。这样,孩子在可以玩游戏的时间内,获得了适度的满足,就有意志力来控制自己,在其他时间里不玩游戏。
学习也是一样,一定要分清楚契约时间和自由时间,比如,放学回家先做作业,这是契约时间,作业做完后,就要规定必要的自由时间。否则,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他,总有一张嘴巴随时准备评价他,孩子就受不了,就会放弃和反弹,你说怎么着就怎么着吧,他会放弃自己人生的责任,你随便规划吧,但别指望我负责任,因为我是在为你学习,不是在为我学习。
让孩子明白自己是决策者,家长只是指导者、帮助者和底线保护者,这样孩子有安全感,当他知道他可以不听父母的话时,他会倾向于听父母的话,否则,反抗是一定的,这是对自我的捍卫。
有边界的自主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把孩子当什么人看,孩子就会成为什么人。你把孩子当成囚犯来看,孩子就会长成需要控制的囚犯,相反,你把孩子当成有决策能力的成人来看,孩子就会长成负责任的成人,你对待孩子的一切方式中,都包含了一种假设,一种预期。
真正的信任,跟孩子是否值得信任没有关系,只跟你对待孩子的方式有关。
父母介入越多,孩子就越没有自主性,孩子越没有自主性,父母越觉得有必要介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如果实在放心不下,也要更多的采用结果控制,而不是过程中控制。
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我不因为自己的好恶来判断,随时加以干预,当你需要的时候,你会来找我帮忙,只要你不找我,我就默认你能自己解决,当你找我帮忙的时候,我会提供有限的协助,直到你能自己解决问题为止。
原则三:细跟进,细致地跟进帮助。
孩子的自主性、内驱力,不是靠讲道理,而是靠跟进,靠不断的成果转化为自我认知形成的。这是一条漫长的,需要耐心和细心的路。把一个愿景化为具体的目标,再化为每天的学习安排。
细跟进的核心就是聚焦于行为,而不要聚焦于人。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及时反馈,不断强化。
迷茫是青春期常见的情形。如果和孩子面对面沟通,容易引起过激反应,或者没有效果。我们可以给孩子写信,书信往来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沟通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