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像神经元是大脑皮层中的一种特殊感觉运动神经元,主要功能是他人动作意图的理解。镜像神经元最初是在恒河猴身上发现,后来通过脑成像技术,发现人类的大脑皮层存在有相同的区域,称为镜像神经系统。从而对他人要实施的动作进行模拟,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通过镜像神经元的机制,能使人体能及时的对他人做出的动作进行反应,从而促进人类的沟通和理解,改善人类认知。
镜像神经元会在我们看到别人的某个行动附被触发,这些神经元会“镜像”被观察者的行为,就好像观察者自己有同样的行为似的。
孩子看到别人学魔方、他也要学,看到视频里别人把魔方拆了,他也要拆掉,并且又给组装回去。
人一定要是亲眼看见,听到、摸到,镜像神经元才会被激发。
心中萌生,“我 也 想 成 为 那 样 的 人 。”
日本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铃木镇一,不仅小提琴演奏的好,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儿童早期教育专家。
他非常重视家庭环境在才能教育中的作用,他说:"我们接收幼儿后,开始也不让其拉小提琴,而是先教授指导母亲能拉一曲。
在母亲未学会拉一曲之前,不要让孩子拉小提琴。这一点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
因为母亲时常在家里练习、孩子会产生好奇,对其镜像神经元产生强烈的刺激,随之孩子也想试一试的冲动,这个动力比较直接让孩子去学要强的多。
最最简单的例子,想让孩子阅读、家里得有人爱阅读啊,得有人在他面前读书呀。那这个角色必然落在父母身上。
大的环境有的时候暂时无法改变,那可以改变自身的小环境。比如远离抱怨的人,努力向优秀的人靠近、无限去靠近,努力去改变自己的那个场。
你亲眼见过一些人真正做到了。
你亲眼见过一些你知道确实有缺点的人竟然也做到了。于是,你会自然而然地产生
“哦,(连)你(都)行,那我也(肯定)行”的想法。进而会发现,没有什么是比这句话更有效的实际驱动力了。
学习更是如此。
学习兴趣通常不是被某项技能自动引发的,而是因为见识到真人在那里实操那项技能,所以才被深度激发产生兴趣。真人实操则能让人看到、听到、触到、甚至闻到、尝到,从而让人在心底强烈的希望自己也能变成那样,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和潜意识的力量。
原来如此!努力去营造自己的那个场,不断无限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