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到年底了,你回想下去年给今年定下的目标和计划,有几项已经完成了?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个缺点,希望学习一项技能或者做成某件事,但往往就没有立即采取行动,或者采取行动了却半途而废,比如学习英语,很多人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本科4年却依旧还学不好英语,甚至连最基本的阅读和日常对话都显得困难,这是为什么呢?难道学习一项技能真得如此难吗?导致我们学不好或不去行动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我们如何摆脱这种窘境呢?
我们先来看下不同的情境,拿学英语为例,有些人一天不碰英语就觉得难受,抱着原著啃,阅读国外第一手的信息而乐此不彼,他们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动力直接阅读原著或者英文第一手资料?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应付工作任务,那么唯一能解释的就是习惯了,更确切的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刚需,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的刚需。很多人之所以放弃或者花了十几年也学不好无非是这样的:
会不会英语对生活没什么影响
会不会英语对工作没什么影响
会不会英语太阳照常每天升起
因此,总会有无数的理由或者借口不继续下去或者不去认真地对待,长此以往,虽然被动花了不少时间,但实际上效果甚微。当你感觉一天不去学英语如同一天不吃饭一样难受,那么它就成为了你的刚需,会驱动你坚持不懈而且乐此不疲,就好像很多坚持健身锻炼的人一样,你感觉他们天天进健身房做着各种器械训练很辛苦,实际上他们之所以能天天这样其实是很享受,健身已成为他们的刚需,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不去才难受呢。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习得一项技能成为你的刚需呢?我觉得有效的方法论有两条。
一、想象你是这项技能的老师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是这项技能的老师,每天要教授学生这项技能,如果自己都没掌握好,就必定会在学生面前出丑,因此会有很大的动力去抠每一个细节,熟练地运用和掌握,力争有很好的课堂表现。
记得大学三年级的暑假,我是学校新概念英语三培训班的助教,每天除了大学老师、外教,我也要上一堂课,但新概念英语三我之前也没有学过,但为了教学任务,不管每天有再多的事,回到宿舍有多晚,我都会把接下来的课程全部弄懂、熟悉为止才会去睡觉,因为我是老师,我如果不熟悉、不熟练第二天如何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呢,所以熟练地掌握新概念三成为我每天的刚需。
说到这里,有人也许会问:你那是有实际上的教学任务,所以变成刚需,我们没有,怎么变成刚需?这的确是个问题,但也不是问题,你可以设想一个课堂,哪怕唯一的学生是你自己,你的任务就是把你所学的转述出来,转述给自己、转述给身边的人,抑或用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都是很好的方式,当你发现不能很好地转述或者无法完整地转述,就意味着当众出丑,这时“避免出丑”的刚需会驱动你去提升和完善。
二、赋予所学的技能于意义
很多时候,技能的学习是枯燥无味的,很难持之以恒,就像学英语时的背单词,尤其是你要面临考试,比如几千上万个GRE单词,既痛苦又枯燥,怎么办呢?我听过原新东方讲师李笑来老师的一个很好的经验,如果GRE考过他就能成为新东方的老师,每年比当下会多赚好多万的薪资,假如3年多赚30万,那么1万个单词每个单词就是30元,每天背10个,就是赚300元,背50个,就是赚1500元,这时你会觉得那一个个单词再也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民币。
再回想我个人的一个亲身经历,我是到高一才接触的电脑,那时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用的还是DOS系统,记得那时候练习打字,1分钟能打几个十字就感觉很不错了,因为是被动地去学,没有实在的特殊意义,到了刚进大学,老同学、朋友之间联系靠QQ,我每分钟打字至少能上数百个而且还学会了拼音的盲打,这时候你打字不再是为学打字而打字而是为了交流和分享情感,尤其是你在QQ上交流是为了追某个女生,你半天才蹦出几个字怎么可能追得到呢,这时你打字的技能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赋予了其特殊的意义。
再回到学英语这个事来,赋予其一种特殊的意义,比如你酷爱NBA, 要一个人去美国看一场NBA球赛,你就要知道怎么用英文订机票、酒店、怎么坐车到球场,听得懂现场的解说,这时候你去学习英语这方面的内容就不会那么地索然无味,因为那是你的刚需。
让你的目标成为你的刚需,让刚需驱动你的成长!让我们共同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