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按惯例得唠叨两句~(哇塞,回过味儿来,发现不止两句呀)
最近在家长群、朋友圈讨论最多的就是“奥数”,这个上与不上似乎已经不在讨论范围(别扯什么国家不鼓励巴拉巴拉),重点是“什么时间上”?
赞同一年级就上并且已经去了的妈妈有,且跟着一起念,心血大大的有;
三年级之后基本我认识的娃都去上了,其中有一个已经考入新加坡国立的牛娃;
所以,即使读了这本书、即使猫大人的学校是直升木有“小升初”的恐惧、即使北京官方似乎出了不再“点招”的政策......,
But,可能猫大人还是要去上一上的,
虽然几乎所有的大人都说“不指望他/她怎样怎样......”
啊!大人们真是口是心非的动物啊~~
虽然“有责任心”的大人都认为: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But终点又在哪里呢?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
--也许这就是大人心中的意义吧......
前 言
这本书是在《吾国教育病理》中被推荐的。
至于“奥数”究竟是不是开拓思维与视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为受益者有之。
最后,关于“教育反思”,呵呵!“熵”,嘿嘿!
对于那些身在此山中的Teacher们呐喊两声、出本书啥的,对于假装“有识之士”的我们来说不过是人云亦云,自己也搞不清楚教育是什么就浑浑噩噩长大了、变老了、当爹妈了又如何反思呢?从何谈起呢?结合自身?有参照性么?
合上书本,其实让我更为之抓狂的是奥数“陪读”之普遍、三年及之后的课本难度之高,几乎我所有30年前的不快乐、茫然、无奈、甚至是恐惧全部涌上心头,纳尼,全要再来一遍???会shi的,一定。
娃,猫大人,你一定要能自己的搞定啊......
*回归正题--目 录
序言 迷瘴的一线阳光(是“雾霾”吧?)
自序
引子 魔鬼寒假
第一部分 孩子们这样活着
面具
一次三小时
小安的留言
我学故我在
服权不服理
三十年的轨迹
第二部分 越发展越疲惫
欲罢考而不能
智商的拉扯
祝你健康快乐
钱是科学家
压力在盘升
不可抗拒的自然法则
国情与体制
幸福与进取心
教育的使命
第三部分 从熵出发,享受学习
科技,让成长更艰难
种豆得瓜
老师好
开场白
菠萝的故事
情绪决定效率
好奇心与想象力
题烂见真知
选择之祸
思路与计算
我的√形反转
数字谜局
物理悟理
结束语 烦恼与未来
致谢
书 摘(句)+吐槽
1、无论外部世界是什么样的,我们自己,总还是有选择的可能性,哪怕一点点。
猫大人,这个世界,最最聪明的活法大概就是做一个有“弹性”的人。
其实挺难的,因为首先要懂得不越界,其次要管好自己,最后要乐观,做个广义的“傻大憨”~
2、孩子们之所以毫无怨言,是因为他们尚没有足够的过去可供比较。
而对于大人们来说,反思这一切所需要的素材已经足够了。每个行业、每个人身上的头绪和压力都已今非昔比,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其中因动而动,悄悄调整着自己的心态。
无论是学校还是医院,他们也许是被小人折磨的没了脾气,也许是被人烦坏了心情,也许是被压力逼的迷失了方向,也许是被功利催的混淆了黑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中已经附加了太多的不可理喻的规则。看上去不合理,但是各种做法和规定的背后总有自己无奈而充分的理由。
这社会上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如果问题出在奥数上,那么更多不学奥数的孩子眼中也没有见到“灵光”?
+1
3、体育界掷地有声的口号“三从一大”--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
4、面对的孩子和家长,无论是听课场面的欢欣鼓舞还是不懂装懂的麻木都是一样让人恐惧。
这些孩子怎么有这么大的能量?以至于在一周第七天还可以坚持着旺盛的斗志?
是长跑中运动员忍过最艰苦的段落后进入忘我的第二兴奋期么?
人确实是适应能力很强的动物,也是记忆很差的动物。
今天和昨天好像完全一样,今年和去年似乎也没什么不同,但温水煮青蛙就是这个效果。生活一直在一分一秒不经意地改变着,如果你不停下脚步回头张望,就很难看见大趋势的走向。对于孩子们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她们的过去还不够长。在新的成长环境下,她们的心情和能量已经在教室里进行了重新的布局和分配。
人类最擅长的东西就是学习,我们的孩子也会从最初的惊讶到渐渐习惯,在头脑中不断给老师、同学、社会...添加自己的注释。对于周围的一切,从惊讶到习惯,她们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我深刻的体会到自己正身处这个适应的过程中....)
人类总是显得欲望无止尽,可是有的时候,满足感又出现的十分可悲。好与坏、幸福与痛苦都是比出来了的。就像这一天天的阴霾成了常态,一个突如其来的蓝天白云立即刷爆了我们的朋友圈;就像这一节一节的、几乎占用全部时间的课堂......习惯就好。
5、孩子和我们一样,需要感觉到自己活在这个世上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你干预、控制、照顾得过多,他们也会到不懂自己生活的意义,“或许我来到这个世界,就是为了给大人找点事儿做?”这下你麻烦大了...
快乐从何而来?
心理平衡、被人理解、安全感、成就感
孩子们并不是生活在糟糕的空中楼阁之中,大人和他们完全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360手表刚刚发布的数据
6、我们这样拽着孩子往前走到底是为了什么?
老师自己总结了两条:①我始终把它们当做心智健全的大人;②我发自内心的认为他们很辛苦。
孩子们其实天生就喜欢讲道理,他们对于是非的判断会比大人来得更加单纯和直接。只是老师和家长太忙了,所以干脆仗着自己高大威猛、不愿意多费周折,让你害怕是最为有效的管教。
生活就像套公式,会背会套不用讲道理。
毕竟对于很多人来说,一堂课让学生吓得一动不动比让他们听得聚精会神要容易得多。
他们听话,是因为你有道理,还是因为你吓人,又或是这样做有利可图呢?所以,听话不是目的,关键还在于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
忙碌和敷衍正在让我们变得更加忙碌、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敷衍。
➹7、最恐怖的一句话----一个全职妈妈说:当孩子问我时,我尽量做到---
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这个,太恐怖了(本周所有噩梦之来源,shi也做不到)
8、关于电视
即使是《百家讲坛》--大脑松弛的结果就是,当场听着好像很有意思,转眼就忘。
法国遗传学家雅卡尔的观点:“不管教育什么内容,是数学、物理、历史还是哲学,其目的并不是提供知识,而是借助知识,提供让人们可以交流的最佳途径。”
他的睡莲理论:
不明觉厉的一本书有人在一个大湖里种了一株睡莲,这株睡莲具有每天都生出另一株睡莲的遗传特性。30天后,这个湖面会被这株睡莲的子孙盖满,而整个物种将因窒息、空间和食物被剥夺而死亡。
问题是:“多少天后,睡莲会只盖住一半湖面?”
如果您跟我一样,脱口说是15天,那就错了。其实这个问题老早就有另一表现方式:第一个国际象棋格放1麦子,第二格2粒,第三格4粒,第四格8粒……第六十四格呢?国王输得光光的了!
--我们会在第二十九天清理湖面么?如同娃的教育,我们有足够的智慧能在娃满负荷之前罢手么?
当汽车取代了马车的时候,马车夫会很快变成汽车司机,而马会被送进屠宰场。作为成年人,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和一百年前不再一样。如老罗所说,人工智能,要不了多久,大部分智力活动会被机器取代,而我们,将会是这场新变革中的马。
我们自己都是泥菩萨呀...
9、信息时代的噩梦
问:我们为什么需要知道这么多事?
互联网、手机、电视...,娃们从小看见的就是信息的杂货堆,他们靠什么去分辨、去想象、去维持一个清晰的思路呢?
科技、科普的大面积推广,为什么骗子比任何时代都猖狂?
在利益的助推下,N多专家不知道从哪个角落旮旯里疯狂生长,在家长的不知所措以及广告的随处可见、信息各种渠道的狂轰滥炸中,我们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个充满矛盾、暴力、金钱、极其现实却又不真实的世界。
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为我们构出无比美妙的明天,却无法驱散熬不出头的感觉。
当整个社会都忙得昏天黑地,每个行业的大人们都殚精竭虑削尖脑袋的时候,孩子怎么能独善其身?如果这条绳子上的所有蚱蜢过的都非常难受,那怪谁都不合适,一定是绳子出了问题。--别提体制,哪儿都一样!
熵
热力学第二定律
中西方的差异在于:中国人习惯从大处着眼,在整体利益面前,细节的得失不会过分追究,而西方则为了伸张局部的正义不惜消耗全社会的精力。
中医是一门熵增加几乎为零的医学,而西医是一门高熵医学。
然,
现在的我们,没有了文化的呵护、没有对科技的迟疑,让我们在很多方面比始作俑者表现的更功利、更野蛮、更不计后果。
西方奢华并不是我们的明天。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10、关于选择
如果我们做一件事之前,能够知道自己胜算几何,能够全面地了解利弊得失,选择就有了方向。
PS:插一个我在路上听的赵老师讲的三国人物司马懿:
忍~司马懿之所以不败,他的选择体现出四个特点:
一是不求最好,但求满意。形势危急下领命,被动时逼退了诸葛亮,这就不错了。但进城就有风险。司马懿没必要百得要一百分。最好是好的敌人,追求最好会走到反面去。没有100%的完美只有100%的错误。
二是无悔的选择是好的选择。面对选择就得用最小后悔法。
三是绝不掉入别人给定的选项里。为了不落入诸葛亮的布局,司马懿一直跟诸葛亮拧着劲儿,偏不按常理出牌。我们生活中也常有这种情况,自己的选择被他人提前做了安排,这个安排如果来自竞争对手,轻则会干扰我们的思路,严重点就会使我们陷入被动的局面。
四是打不过熬总行。《三国演义》中的司马懿就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正是凭借着豁达的气度和过人的判断力,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选择之后不怨天尤人,不后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诸葛亮面前不落下风。
11、那句“学海无涯苦作舟”一变成了冷冰冰的现实。
终身学习和天天上课是大人和孩子共同的负担。
孩子们眼中的世界已跟几十年前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蕴含的知识量呈几何级数般增长。
新的科技产品都是以追求局部、暂时的轻松自由为目标,而代价必定是范围更大、时间更长的束缚和劳累。
★12、学习的意义
①辨明是非 ②判断美丑 ③赢取自由
--如果孩子毫无原则的听你的话,也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别人走。
与其等待,不如拿出自己的主见。
(1)应对之道:
理解孩子的涉世过程--孩子在不断试探中感知这个世界,对身边物品如此、规则如此、人与人的关系也如此。如果一边有求必应,一边嘴上唠叨个不停,不仅没有教育效果,反而惹人生厌。
打消一厢情愿的科技幻想,回归淳朴--虚拟现实与感官完成的实际生活差距巨大
不怕“落后”,不追“版本”--审视自己的“动机”,无论作何安排,对于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获得和保持一种学习能力,而不是现在就要学会多少特别具体的高级技能。
传递价值,严明纪律--从根源上说,功利心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他人的羡慕。
令行禁止
归根结底,不耗电的才艺最不压身。
(2)言传身教
如果你教会了他们科学的精神、怀疑的态度、独立思考的能力,某个具体问题描述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孩子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越是亲近的人,越是会留下浓墨重彩的痕迹,因而改变也应该从突破自我做起。
☼(3)学习方法
a、学习的最佳状态就是在保持兴奋度的情况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探索和多角度的重复。
(铁打的思路、流水的场景中,不断对学到的东西加深理解,体验到书越学越薄)
b、机灵的孩子在学习上多是冲动型,她们渴望新奇的东西,常常急不可耐的要表达自己的想法。
(孩子的情绪一旦被打压,实际是限制了自由浇灭了激情)
c、复习--一招制胜--自己把课本当故事书一样反复浏览,找同学多交流,其效率远远大于老师再讲一遍。
不仅语文、英语要看书,物理、化学也要看书。一次性的强记效果并不好,多看几遍,潜移默化的接受会更稳固。
☀我选择了看书,就看课本。三本小书让我从头到尾翻了很多遍,每一次都当做故事书,不必刻意记住什么,成了习惯,看完就想再看,温故而知新,每次都能看的时候会有新奇的东西发现,以至于后来,就连注释上不要求记住的小字我都很熟悉了。
对之所以为对,错之所以为错,每个选项都要明确答案,要碰就别糊弄。
d、调动大脑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学以致用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
(当孩子问出“为什么”的时候,要格外珍惜)
e、算术方法--猫大人,你们老师教的画图和条件定义还是很有用处的~
☀f、一个知识点,你就算听别人讲十遍,都没有你给别人讲一遍收获更大。
不论你在什么样的班级,多大规模的班里,同班同学都不是你的敌人,未来的竞争不是这么小的圈子,麻痹敌人的做法是极为愚蠢的,不仅这种心思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干扰,而且丢掉了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当你发自内心地想要给别人讲明白,带着大家一起进步的时候,你的实际收获其实远远大于被你帮助的人。
整理后记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尽心上》)
意思是说,做事情好比挖井,挖到六七丈深了,水还没出来,仍是一口废井。学习不是一样吗?已经学到这个程度,为什么不坚持到有结果出现呢?
反之,人人曰“不能输在起跑线”,虽然我已经白丁了40年,可是猫大人才刚刚出发呀!
啊,何解?
恩.............无论何时我们每个人都能保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都能最大限度做一个理性人,我们都能对信息有选择性的吸收,我们都能不盲从。
网友评论